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 -> 书院论坛 -> 详细

游酢朱熹两大家族与泉州闽学开宗

尤溪县文体广电出版局游良耀

作者:游良耀 | 文章来源:立雪书院 | 阅读数:2338 | 发布人:曾斌 | 发布部门: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17-11-08 19:55
[图文] 更新时间:2017-11-08 19:56  赞美:0  评分:  收藏此页

內容提要:东亚文化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之所以被誉为闽学开宗之地,是因为游酢朱熹两大家族六位理学家相继在泉州为官、创建石井书院、传播理学文化;以道学淑仕心,以礼乐导民俗,使泉州地区成为“海滨邹鲁”,成为海丝文化的发详地。

主题词:游酢 朱熹 泉州 闽学

 

游酢朱熹两大家族的理学文化与泉州有三次结缘,是非常奇特的现象。首次结缘:道南首游酢任泉州通判;朱熹之父朱松为晋江安海首任镇官。第二次结缘: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任泉州同安主簿;游酢侄孙游绛任晋江安海镇官,创建“石井书院”。第三次结缘:朱熹三子朱在任泉州通判,监理石井书院建设;游酢侄孙游九言任泉州郡守,扩建石井书院。因此可以说,游酢朱熹两大家族的理学文化及尊师重教精神,对泉州教育及海丝文化的影响之大且深远,首开泉州府理学之先,故有“闽学开宗”之誉。

游酢家族三代三人在泉州为官,朱熹家族也是三代三人在泉州为官,而且都是尊师重教的官,不难想象,当时的泉州地区是有多么浓厚的崇学重教氛围及形成的科举风尚。从南宋时期,泉州考取进士924名,成为考取进士最多地区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尊师重教的传统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酵母。

一、宋代泉州最幸运

宋代的泉州,不仅是海丝文化的发详地,而且是闽学开宗地。泉州文庙明伦堂中有一副对联:“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

泉州之所以成为闽学开宗之地,就是因为泉州是道南首游酢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过化之地。泉州的幸运不止于此,因为游酢朱熹两大家族有6位理学家先后在泉州为官授学;开闽学先河的游酢到创立闽学的朱熹分别将闽学的全部精华留在泉州,真正是宋代泉州之大幸。

程门高弟游酢,任泉州通判,使泉州幸运的成为道南首在福建的为官地和理学传播地,此其一。朱松从尤溪县丞调任泉州安海镇官,朱熹中进士后,任泉州同安主簿,使泉州幸运的成为朱松朱熹父子过化之地,此其二。游酢侄孙游绛任安海镇官,创建“石井书院”,开闽台书院集讲学和祭祀朱松朱熹父子之首,使石井成为“闽学开宗”地,此其三。游酢侄孙游九功任泉州郡守,扩建“石井书院”,扩建泉州翼城,并将闽学文化成为海丝文化之魂,推动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兴盛,此其四。

在游酢朱熹两大家族6位理学家的教化之下,当时的泉州,弦诵诗书满刺桐,文风鼎盛甲东亚。

从石井书院建成后安海科举的变化,就可知书院的影响有多深。据《安海志》卷二十三《选举》记载,以朱熹同安任满的绍兴二十六年(1156),即朱松监镇二十余年后为界,统计对比了绍兴二十六年前一百年和绍兴二十六年后一百年的科第人文,前百年进士十七名,后百年进士三十二名。可见朱松游绛先后任安海镇官后,科第远远超过以前。安海及其所在的晋江县乃至整个泉州地区的文化发展,学术风气更是出现空前的盛况。这与游酢朱熹两大家族6位理学家过化及所创书院盛行的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

后来人们正是把泉州的人文鼎盛、理学景观与“游酢朱熹过化”以及石井书院的创立相联系,称誉安海为“温陵始学”和“闽学开宗”之地的。

游酢朱熹两大家族6位理学家泉州任职事迹表:

姓名

泉州任职,时间

传播闽学、推动海丝文化事迹

1

游酢

泉州通判,元符二年(1099)

以道学淑士心,以礼乐导民俗,把“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精神传播扎根,把二程理学与海丝文化融合发扬光大。在游酢《易说》影响下,泉州研习五经之首的《易》蔚然成风。

2

游绛

安海镇官,嘉定四年(1210-1213年),

嘉定四年(1211年),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的要求,报请泉州知州邹应龙,决定在“鳌头精舍”原址,建造“石井书院”。邹应龙即予批准,拨官帑40万缗为倡首,并指令漕、舶二司捐助。1212年石井书院落成,与朱子祠合二为一。成为当时泉州州属建院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完整的高级学府。著名文学家留元刚为书院撰碑文,碑文称赞:“天下如石井者凡几?!”

3

游九功

泉州郡守,宝庆初年(1225年)至宋绍定三年(1230)

1)拨5座废寺的产业、田租以充实石井书院经费,扩建完善石井书院。(2)为加固城防,于各城口增筑瓮城各一,东门增筑二个瓮城。又于南城外拓地增筑,形成翼城。翼城是城外城,用以保护罗城。翼城东起浯浦,西抵甘棠桥,沿江为蔽,建成石城长四百三十八丈,高近一丈,基阔八尺。(3)开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对外贸易。

4

朱松

安海镇官,绍兴初年至四年(1131-1134年)

朱松到了石井后,在政务之余,常召集士人学子,在其官署旁的“鳌头精舍”讲习“义理之学”,开安海理学教化之先。

5

朱熹

同安县主薄,绍兴二十三年(1153)

朱熹在泉州同安县任主簿时,常往来于相距百余里的泉州、同安之间,也常停留于石井,数访朱松遗迹,“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还到周边一些地方讲过学,与学人讨论,当时的士人学子在朱熹的影响下,益发勤奋于学习。大力兴建书院,培养理学人才。

6

朱在

泉州通判,嘉定间(12081224

参与了游绛镇官主持的石井书院工程建设,开启了朱松三代人都与石井镇结缘的历史。

 

 

二、游酢家族泉州缘

21  游酢在泉州以道学淑士心。

泉州是游酢携杨时“程门立雪”,道南福建后,在福建的唯一为官地。

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广平,称豸山先生,谥文肃,北宋时期建州建阳禾平里(今建阳市麻沙镇长坪村)人,是中国古代卓越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文学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兴过程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游酢自幼天资聪颖,8岁善文,人称神重;12岁潜心《孝经》,钻研书法;16岁与堂兄游醇受学于理学家游复,以文行知名,广交天下英豪,为贤士所推崇;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颐,程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八月,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提倡圣贤学说,荐举游酢主管县学教育。在扶沟,他得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成为第一个拜二程为师的第一大弟子。

元丰四年(1081),游酢带好友杨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游酢和杨时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游酢元丰五年(1082年)中进士,初任萧山县尉。县积有疑案,久未判决,游酢深入调查取证,得其情而释之。后因侍臣举荐,被调任太学录、富德郎、博士。改知河清县(今河南孟津县)事。当时,河南通判范纯仁,待游酢以国士之礼。范纯仁调任颍川太守时,聘游酢为府学教授。元祐八年(1093),范纯仁回朝廷任宰相,任命游酢为太学博士。这年冬季的一天,游酢携杨时拜师程颐,程颐正在闭目静坐,他们两人在旁侍立。等程颐醒来,不觉门外已雪深三尺,因而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不久,游酢因父丧丁忧归里,服除后,调任泉州通判。徽宗即位之初,召其入朝,任监察御史。从政40余年,清德重望,惠政在民,为官清廉。游酢享年71岁,追封朝奉大夫,葬于和州历阳县升城乡车辕岭。南平有游定夫祠(纪念馆),建阳有游酢陵园。清乾隆八年(1748年)游酢从祀孔庙,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先儒晋升为先贤,神位牌书“先贤游子酢之神位”。

元符二年(1099)游酢由太学博士佥书泉州通判(1)。游酢虽在泉州为官时间不长,但对泉州的影响深远,泉州百姓对他评价非常高。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5·政绩志·文秩2·宋·通判·游酢》记载:游酢“以道学淑(2)士心,以公勤治吏事。时方修祠馆,编民困于征调,所至骚然(3)。酢处之裕如(4),民不劳而事集(5)。擢监察御史。(旧志)”入祀泉州乡贤祠。

游酢在泉州为官,被赞为“以道学淑仕心”,是勤政为民的表率。游酢采取组织府学仕官研习儒家经典,提倡学术交流活动。诸生诗书朗朗,尤其是研习五经之首的《易》蔚然成风。宋代泉州人研究《易》学的风气,就是在游酢《易说》的指导下形成的。《易》为《五经》之首,且最难。而游酢解易之精辟、深透。游酢的《易说》,被列为宋代易学研究的经典著作。游酢在《易说》中,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很多,如:“道者,天也。道为万物之奥,故足以统天。仁者,人也。仁为众善之首,故足以长人。”“事以智谋,物以智创,智而不贞,则事不立。”“体易而崇德,则日新;体易而广业,则富有。”游酢在《孙莘老(6)〈易传〉序》中,精辟之句如:“阴阳之有消长,刚柔之有进退,仁义之有隆污,三极之道,皆源于一而会于理。”等等。在游酢而后,史称“天下言易,皆推晋江”。泉州历代有《易》学著作八十九人,明代居多有六十九人。泉州儒生多学《易》,万历间进士黄志清著《易说》,据《安海志·选举》统计,从明景泰元年(1450)至清雍正四年(1726)二百七十六年间,安海共有119个举人(不包括武举),其中注明学《易》者61人,占半数以上(余者多治《诗》、《书》、《礼》或《春秋》)。明代与唐顺之齐名的文学家王慎中,同时也是《易》学家。

泉州儒林对游酢播下的道学后继阐明,厥功甚大。明清时代安海人著名理学家蔡清,清雍正年间入祀孔庙。蔡清认为,读《易》,一是正心术,二是在运用。很明显继承了游酢的学风。还涌现了晋江人陈紫峰、惠安人张岳、同安人林希元、安溪人李光地等著名理学家,使泉州成为理学家辈出的名城。

22  游绛创建石井书院传播理学。

游绛,字澄之,建州建阳禾平里(今建阳市麻沙镇长坪村)人,游酢侄孙,庆元五年(1199)曾从龙榜进士。宋嘉定四年(1211)任安海镇官,戊寅(1218),以浙西提刑司干办公事,召为太学博士,寻为秘书郎。丁亥宝庆二年四月(1226)为著作郎(7),重视教育和理学的传播。

嘉定四年(1211年),朱熹逝世的第11年,“庆元党禁”已解除,朱熹门生、隆兴元年进士傅伯成等乡贤,向镇官游绛要求倡办石井书院。出生理学世家的镇官游绛,本来就想在朱松朱熹父子的过化之地创办书院,传播理学,乡贤的要求正合游绛初心。游绛马上应安海士民的强烈要求,以纪念朱松父子,决定将“二朱过化”的“鳌头精舍”原址扩建为“石井书院”,报请泉州郡守邹应龙审批。很快得到邹应龙的大力支持,拨官帑40万缗(8)为倡首,募泉州漕运司及市舶司等衙司,合官绅士商捐资,共资金400余万,按府县学宫规制,把二朱先生祠改建为石井书院。(清柯宗璜《安平石井书院记》:“镇官游绛,泉守邹应龙,于镇西构学院”。)。此改建工程由游绛直接负责,并派朱在管理建院工作。书院前设柩星门,中建大成殿,后立尊德堂,东西两边分建“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斋,西序前置“杏坛”,东序左藏祭器,缭桓环周。翌年(1212),书院落成,与朱子祠合二为一,并以地名命名为“石井书院”。大成殿悬挂“朱文公祠”匾,尊德堂供祀朱松、朱熹先生像。(清安平绅士同勒石:“镇官游公绛,郡守邹应龙,因士民之请,于署之东畔,建大成殿,绘二朱先生像祀之。”)。每年春秋二祭,仿府县祀仪,成为闽台最早祭祀朱熹的书院,闽南著名的理学圣地。

乾隆版《晋江县志》载:“石井书院,在府城西南安平镇,名鳌头精舍。宋绍兴初吏部郎朱松尝为镇官,与士人讲学。后其子熹官同安,至镇访父时事,与父客耆士论说经义,镇人益劝于学。嘉定四年镇官游绛白郡守邹应龙,建书院于镇西,如州县学之制,命通判朱在(朱文公子)董其事,建大成殿、尊德堂,立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斋,绘二先生像于尊德堂,异室而祀焉。”

《安海源流考》载:“嘉定四年(1211年),游绛立四斋书院于鳌头,绘二朱先生像于尊德堂。时居民散处于永高山下高惠连祠后,最盛者高、安、黄、叶、李五族。”

23  泉州郡守游九功扩建书院

游九功(11631243),字勉之,建州建阳禾平里(今建阳市麻沙镇长坪村)人,游酢侄孙,是南宋末著名理学家,与兄长游九言同为张栻高弟、岳麓书院“六巨子”。官至刑部侍郎。游九功在任泉州郡守期间,泉州德济门内外“异货禁物堆积如山”,影响了海上贸易的畅通。郡守游九功,为了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决定先拓地增筑翼城,对泉州市区进行扩大,对刺桐港吞吐量进行扩容。于南罗城外加筑瓮门,并沿江筑石堤作翼城,东自浯浦,西抵甘棠桥,长438丈,高盈丈,阔8尺;辟镇南门外为“番坊”(9),作为阿拉伯、波斯穆斯林"蕃商""蕃客"及侨民在泉州的聚居区。翼城建成后,为泉州港海上商业贸易的繁荣,为泉州面向世界的远洋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海上丝绸之路从此起航,使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时人称赞“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印证了游九功为政泉州时,泉州城区随着航海与通商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断拓建的历史。翼城建成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闽学文化与海丝文化的融合,并随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传播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

游九功在扩城的同时,对石井书院进行扩充建设。南宋宝庆初年(1225年),郡守游九功拨付5座废寺的产业、田租,用以充实石井书院经费。(胡金兰《闽学开宗圣地——记安海石井书院》)。又购置许塘、承天等地田亩为学田,使就读的生员“瞻养有田,肄业有舍,释菜之仪,考士之式,大略可观矣。”,成为当时泉州州属建院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完整的高级学府。著名文学家留元刚为书院撰碑文,碑文称赞:“天下如石井者凡几?!”

石井书院建成后,聚徒办学,以儒家为正学,更以朱熹的代表作《四书集注》为基本教材。受佛教禅林制度和游酢的影响和启发,书院推崇援佛入儒的理学,在教学方式上,借鉴佛寺的早参、晚参、普说、讲会等,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要求学生“退而考诸日用,有疑焉则问,问之弗得弗措也”,强调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在管理机构的建制上,以“山长”“洞主”这样的名称来称呼书院的领导。

游九功对石井书院的贡献还表现在他的“门户开放”的教育政策。书院不仅广收门徒,而且也是一所讲学比较自由的书院,“无峻壁之限,无干彻之约”。因而,“其讲德考业求书问字益履满”,慕名而来进行学术探讨的人越来越多。扩建后的石井书院,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并列为“泉州四大书院”。

经过游九言扩充后的石井书院,成为宋代泉州人才辈出的摇篮,崇文尚教的传统兴盛至今。泉州人对郡守游九功扩城兴市、扩建书院兴学、繁荣贸易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功德大加颂扬。据史载统计,前后安海登进士人数,49名。甲午战争后,西学东渐,但安海古镇文风未减,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就在这座古老书院内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养正小学”,它是本省最早的新学堂之一。

游九功扩建书院的善举,师世范俗的遗风,被泉州历代仕大夫继续发扬。如:明代郑芝龙出钱翻修了石井书院,成了郑成功受教育的地方。1644年,郑成功就是在这里考入南京国子监太学的。石井书院成为闽南朱子理学文化的发祥地,并通过郑成功、郑芝龙将朱子文化传到台湾,按石井书院规制,在台湾多地建朱子祠。安海石井书院与台湾南投县蓝田书院缔结友好关系,进一步拓宽了对台文化交流渠道。

郡守游九功爱才荐才,重用人才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据宋史栽:廉洁勤奋的太学博士李韶,因触犯了学官,请求外调,任泉州通判。郡守游九功一向清正严明,唯独对李韶很看重、照顾体贴。在游九功的历荐下,李韶改任湖南道州知州。李韶到任后,不辜负大理学家游九功嘱托,积极修缮周敦颐的故居,将周敦颐的子孙录取到学校.并且接济他们家。

三、朱熹家族泉州缘

31  朱松在石井镇官任上开讲理学

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朱熹之父,北宋绍圣四年生于徽州婺源(江西婺源),宋绍兴十三年卒于建州城南环溪,葬于崇安五夫里,享年四十六。宋重和元年(1118)登进士,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宣和五年(1123年),朱松调任尤溪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世称吏部郎府君,赠通议大夫,封粤国公,谥献靖祀入圣庙。后因极力反对权相秦桧议和,贬任江西饶州知州(治今鄱阳),未至任病逝。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安海正式建镇,“绍兴二年(1132年)夏,吏部郎朱松尝为镇监,从尤溪调任泉州安海镇为第一任镇官。朱松监镇,“试吏驰驱,厌鱼盐之琐碎”,并不得志, 致后人有“谁是当年辟草莱?层轩高栋傍崔嵬”之思。绍兴四年(1134)秋,朱松离开安海入都,旋即回到尤溪,在家守制。当年三岁的朱熹也曾随父亲来到安海石井,经常在此听父亲讲学。

朱松早年受二程(程颢、程颐)学说的影响,为北宋末较为知名的理学家,与著名学者胡宪、刘勉之、刘子羽等相友善。调安海镇时,公余常集镇中“择民之秀者,充第子员,教以义理之学”。朱松的利民政绩和教学善举受到了赞誉,也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当时石井富商黄护为朱松在官署傍建1座“鳌头精舍”,作为朱松讲学的场所。因此,朱松成为继游酢之后,在泉州开讲理学的重要人物,使安海有了“闽学开宗”之誉。

二十三年后,即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松的儿子朱熹,二十一岁授同安县主薄,也曾到石井的鳌头精舍开讲理学,正如史书所载:朱熹“访父执,与耆士论说经义”。

由于朱松朱熹父子先后在石井鳌头精舍讲学,“启迪安海文风,诲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理学的传播促进了石井当时的文化发展,石井文教昌旺,文风鼎盛,成为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文化古镇。

安海民间,因为感化二朱过化之功,便习惯上把“石井书院”称为“朱祠”,至今周围居民区的地名乃曰: “朱祠口”。

32  朱熹首仕泉州广兴书院教育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1130915日(农历)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理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二程理学通过游酢、杨时道南福建后的三传弟子。历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为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与泉州的关系非同一般。泉州既是朱熹青年时代的初仕之地,又是他一生多次来过的地方。朱熹幼年时曾随父亲朱松到过泉州安海镇,进士后的绍兴二十三年(1153)任同安县主簿五年,其间曾应邀到石井的鳌头精舍开讲理学。。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六十一岁,任漳州知州时,又曾经因访友、探亲、公务、讲学等多次到(或路过)泉州。所以,朱熹的足迹遍及泉州郡治及泉州辖区的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留下众多遗迹和诗文、题词。

朱熹为了把理学能深入持久在泉州发展、普及,大力倡办书院讲学,把独具特色的书院教育形式和新兴的学术思潮结合起来;朱熹是经历多元“文化接触、融会”的最重要的思想家,对泉州古代书院教育发挥了引领的历史作用。影响了一大批人,使理学在泉州播下种子,让“闽学”之树在泉州生根发芽。朱熹在泉州创办的书院有:温陵书院、九日山书院、燕南书院等;朱熹在泉州曾讲学的书院有:石井书院、小山丛竹书院、杨林书院等。九日山书院,是南宋绍兴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11531159)朱熹与傅自得所建。朱熹与傅自得、陈知柔等一起在这里讲学授徒。据《九日山祈风文化丛书》介绍,朱熹在九日山书院讲学,制定学规:“一曰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为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三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五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

朱熹在泉州大力创办书院,开讲理学,培养了一大批后学门人,其中较著名的有同安人理学名儒许升、“有笃修朱子性理之学,而终生隐居的同安人邱葵等人。据《泉州府志》载,学有所成的朱子门人尚有南安人傅伯成、李亢宗、黄谦,晋江人林峦、杨履正、杨至,惠安人刘镜等。

朱熹在同安任主簿其间,修建了同安县学,在县学大成阁后建尊经阁,并于明伦堂之左建教思堂。他亲自讲授理学,经常与县学诸生往返,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并写了《同安县谕学者》一文。《泉州府志·名宦》说朱熹在同安任职“以教育为先,选秀民充弟子员,一时从学者众。”期间,朱熹曾渡海前去属于同安治下的金门视察和讲学,并建燕南书院,使当地逐渐形成向学之风,金门由此文教鼎盛,薪火相传,成为了人文毓秀之地,有“海滨邹鲁”之誉。《金门县志》记载:《沧浯琐录》云:“朱子主邑簿,采风岛上,以礼导民,浯即被化,因立书院于燕南山,自后家弦户诵,优游正义,涵泳圣经,则风俗一丕变也。”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还曾到泉州开元寺写下“正气”二字,在安海草庵寺题下“勇猛精进”,这都体现了他的儒家爱国思想。同安县至今还保存不少朱熹当年从事教育劝学活动的碑刻遗迹,如县博物馆所收朱熹手书的“青云路”石碑便是他劝学的历史写照。

3.3、朱在参与监理石井书院工程建设

朱在(1168-1239),字敬之,又字叔敬,号立纪,朱熹季子。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崇安五夫里。母刘清四,长兄朱塾,次兄朱埜。朱在是朱熹的幼子,最得父亲的宠爱。朱熹出外做官时,常将朱在带在身边。因此朱在也最得父亲的真传。在兄弟三人当中,数他最有才华,最长寿,还数他最生有逢时。世袭博士,以父荫补官。嘉定年间(12081224)任泉州通判。历南康军奉祠,起知信州。朱在以“进学问,振纲纪”为题,授予浙西茶监常平使,绍定年间(12281233),累升至工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焕章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授太中大夫,加封建安郡开国侯,食邑三千户,赐紫金鱼袋等最优待遇。朱在娶吕祖谦之女为妻,继娶赵氏,有子朱铉,朱钦,朱铸,朱铅,其中次子朱钦、四子朱铅早夭。嘉熙三年(1239)九月,病逝于建安城家宅,赠银青光禄大夫。葬建安城东郊黄华山麓永安寺侧。

嘉定间,朱在以荫补官,通判泉州。嘉定四年(1211),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的要求,申报泉州知州邹应龙,请建书院。邹应龙拨官帑四十万缗以倡,并指令漕、舶二司捐助,命朱在至石井镇“董其事”,监理营建石井书院事宜,参与了游绛镇官主持的石井书院工程建设,开启了朱松三代人都与安海镇石井结缘的历史。

四、理学海丝续新篇

宋代泉州成为理学的传播基地,推动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焕发了古老刺桐港的青春活力。当今,游酢的立雪传人,朱子理学的研究者,又承担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华的历史使命,不约而同的汇聚在泉州地区,开辟新的理学传播基地。把握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思维。将游酢“道南”、“立雪”的精神,将朱熹集大成的气概同海丝文化、泉商文华相融合,再续理学文化与海丝文化相融相生的新篇章。

4.1、“立雪书院”在泉州地区开花

1、“立雪书院南院”落地晋江。游酢后裔、政界大儒、福建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游嘉瑞高弟、立雪书院南院院长洪荣,将游酢的立雪精神及游嘉瑞的苦笋精神同闽南泉商的爱拼精神相融合,用十三年洪荒之力,在晋江市龙湖镇溪后村打造出以弘扬“立雪”文化和泉商文化为宗旨的“中华百家姓氏文化第一村”。

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天,洪荣参加了永泰立雪书院奠基仪式,萌生了效仿当代游夫子回晋江筹建“立雪书院南院”的念头。2003529日,福建省委宣传部长荆福生考察“立雪书院”,要求这个“立雪书院”现象应该在全省推广。当时,洪荣下定决心,把念头化为行动,勇当“立雪书院”现象的传播者,在晋江创建了“立雪书院南院”。20146月,立雪书院南院又在泉州九日山朱子书院共建立雪文化研究基地,开办立雪书院南院大讲堂。现在,“立雪书院南院”已成为“天下泉商”文化精神的归依,成为海內外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以“仁爱中和”为厚德的传统文化的归依,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归依,艰苦奋斗、振兴中华的中国精神的归依。

洪荣在晋江创建“立雪书院南院”,是将永泰“立雪书院”南(外)传的第一人,是宋代游酢、游绛、游九功、朱松、朱熹、真德秀等理学家在泉州地区传播“程门立雪”文化的接力和延续,是“程门立雪”文化再一次与泉州海丝文化融会的新契机,对弘扬立雪和海丝文化,把中华传统文化汇聚“一带一路”大潮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5年,香港《美丽中国》刊登洪小岚的“以传统文化为纽带,践行两岸一家亲--立雪书院与立雪书院南院留住传统,守望乡愁,传承文明”长篇报道。

2、“立雪书院”落地泉州华光学院。

泉州华光学院董事长吴其萃,是一位高瞻远瞩、屹立潮头的儒商,是情怀天下的教育家。在他和游嘉瑞的策划下,“立雪书院”在游酢的为官地泉州又一次落地,她落在了泉州华光学院文博园。开启“立雪书院”走进大学之路的第一站。2017330日上午,在泉州华光学院“承运阁”举行隆重的“华光立雪书院”挂牌揭幕仪式。

同时,由泉州华光学院、福建省游酢文化研究会、泉州市光华教育基金会、立雪书院、弘德书院、台湾中华孔孟协会联合在“承运阁”国学馆举办了“第一届海丝游学文化研讨会”。两岸专家学者、学院师生、媒体记者等100多人参加研讨会,收到论文30多篇。研讨会上,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游嘉瑞、泉州华光学院董事长吴其萃、开闽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蔡干豪、(台湾)中华孔孟协会理事长林文杰、台湾著名诗人龚书绵女士、弘德书院院长史立明、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彭嘉庆、福建省游酢研究会副秘书长游良耀、立雪书院南院院长洪荣、福建省开亮游学教育中心主任肖秀钦等专家学者共10人作了重点发言。学者们重点围绕“程门立雪”与海丝文化的传承,孝道文化的弘扬,作了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演讲,燃起了与会者对海丝游学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研究热情,是一次弘扬立雪文化和海丝文化的动员会。对激励当代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凝聚中国力量,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立雪传人成海丝名人。20161211日上午,“光耀理学文化传承海丝文明---立雪传人海丝泉州九日山采风行活动”在泉州九日山举行。并在佛教阵地创设“立雪书院南院九日山基地”,福州立雪书院院长游嘉瑞、立雪书院南院院长洪荣向“延福寺”方丈理耀授牌,充分体现立雪文化与海丝文化相融相映,是时代之幸,意义深远。

泉州广播电台记者现场采访了游嘉瑞、洪荣两位立雪传人。从此,游嘉瑞、洪荣成为泉州媒体宣传报道的海丝名家,并接受了泉州广播电视台的专题访谈。《海丝名家》是泉州广播电视台FM105.9刺桐之声广播策划推出的大型高端人物访谈栏目,定位于“新名家”,通过对泉州、乃至海丝相关的各行各业有影响力的人物访谈、创新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海丝先行区建设新成就,为复兴海丝文化活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游嘉瑞、洪荣因在泉州地区传播“程门立雪”文化,因把立雪文化与海丝文化相融合,因把立雪文化与泉商文化相融合,极大丰富了闽南文化、“一带一路”文化內涵,得到了泉州媒体的高度关注,并以“海丝名家”专题访谈,说明了“程门立雪”文化,在泉州千年来的深深扎根与世代相传。

4.2、掀起朱子文化研究、遗迹保护热潮

1、重修石井书院。20101226日,200年来首次重修的晋江安海石井书院,正式开馆。泉州师院陈笃彬教授认为:“石井书院是泉州最早创建的授徒讲学的书院之一,也是泉州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所书院,素称古代泉州‘四大书院’之一。它自南宋创建后,直至清朝末年废科举时停办,历久不衰,持续存在了近800年,因而也是古代泉州最有代表性的一所书院。”

石井书院自南宋建成后,先后有12次大修,其中最近的一次大修是1814年,距今已有近200年之久。20087月,晋江、安海市镇两级政府出资400多万元,在安海镇党委书记许天祥的主抓下,启动了石井书院修缮工程。修复后的集成大殿颇为壮观,大量采用原有构件,按照原有规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使整个建筑显得古朴、庄重,新刷的红漆使建筑整体显得端庄、肃穆,再现宋时风貌。安海石井书院的修复,必将成为闽南地区开展朱子文化研究,与台湾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举办朱子文化节。宋属泉州的同安作为朱熹首仕之地,策划举办国际朱子文化节是最接地气的朱子文化研究活动。虽然同安有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等众多历史名人文化,但同安区委区政府还是抓住天时地利、人心所向的优势,将朱子文化作为主打的品牌文化,表明了同安区委区政府领导最具智慧,最具全球观。

20171015日,同安区委区政府举办第二届国际朱子文化节,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朱氏宗亲代表将齐聚同安。第二届国际朱子文化节以“四海同安·家国天下”为主题,举行朱熹诞辰887周年祭祀活动。与会专家学者、朱氏宗亲们将在志愿者带领下,行开殿降神、初献、亚献、终献、饮福、赐胙、礼成等古礼,表达对伟大思想家朱子的崇高敬意和尊仰。期间,分别有《朱子家礼》与东亚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歌仔戏《朱熹点化鳄鱼精》的精彩演出。

第二届国际朱子文化节有许多新亮点:一是在朱子后裔、华东师大终身教授朱杰人的指导下,祭祀活动首次复原朱熹的绍熙州县释奠仪,为规范朱子祭祀典礼开了好头。二是把学术论坛开到了校园里。朱杰人、李存山等专家学者将分别在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同安一中举办学术论坛,内容包括《朱子经注在欧洲的传播》、《孝悌与博爱》、《朱子家礼的当代价值》、《朱子家礼与韩国礼学》、《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等。

3、践行“朱子之路”。2016717日,以书院文化为主题的第9届“朱子之路”研习营—-书院文化之旅,在位于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营。当天,来自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境内外34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以及朱子后裔140多人参加了开营仪式。仪式中举行了:拜师礼(释菜礼)、齐诵《朱子家训》,使青年学子们重新演绎“尊师重教”之礼,感受圣贤魅力。期间,参观了同安府学(旧址)文庙、石井书院等,举办多场专题讲座、会讲、研讨会等朱子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4、弘扬朱子文化成共识。近年来,泉州不仅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朱子文化研究和朱子遗迹保护,而且各民主党派也积极推动、建议。比如:民进泉州市委会通过专题调研后,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泉州应加强朱子文化的宣传弘扬,加强朱子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传播,可以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建设,“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等主题开展宣传,古为今用。

自元、明、清以及近现代以来,有数以百计的学者对朱子文化广泛研究,著述近百种,遗迹众多。民进泉州市委会建议泉州市相关部门全面搜集这些著作史料,设立朱子文化专栏图书室,供相关学者研究交流;对朱子遗迹采取抢救性保护。

同时,民进泉州市委会还建议在泉州府文庙增设“朱子文化遗存陈列馆”和朱熹铜塑,把孔子文化与朱子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展示出来,并筹备成立泉州朱子文化研究会(研究所),将朱子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

1)通判:官名。宋代的通判,是州府的副职,简称倅,主管监察州府官吏,负责民政、财政、赋役、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2)淑:善,美。

3)骚然:扰乱;动荡不安

4)裕如:形容从容不费力。

5)民不劳而事集:不扰民而能办好事情。

6)孙莘老:即孙觉(10281090),字复明,号莘老,北宋高邮人,进士;是胡瑗、陈襄的学生;是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的好友;是黄庭坚的岳父;是秦观、陆佃、王令的老师。历吴江、太平县;任直集贤院,升右正言。因论副相邵亢不才,贬为越州通判。又入京知谏院。熙宁三年,反对王安石变法,落职出知广德军。此后,辗转知湖州、庐州、苏州、福州、亳州、扬州、徐州、南京等地知州应天府。再为秘书省少监,谏议大夫,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授龙图阁直学士,提举醴泉观。元祐五年谢世。历任七州,所到多有政绩,秦少游说他:“转守七州多异政,奉常处处有房祠。”

7)著作郎: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著作局。郎二人,从五品上。”

8)缗,读mín,绳子的一种,用于将物品串联起来。本义为: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或者钓鱼绳。

9番坊:“蕃坊”,指的是中国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侨民在华聚居区,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早期组织形式。当时来华的阿拉伯(大食)、波斯商贾被称作"蕃商""蕃客",故名。由于在蕃坊居住的以外国商人居多因此有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番坊,因商贾出海,多位于沿海港埠,如地临晋江的泉州城南,珠江北岸的广州府城西南部之海山楼等地。坊内有清真寺(麦斯吉德)、养育院、市场、公共墓地等设置。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0700298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