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境在清凉镇芹洋自然村,这里是立雪书院创始人游嘉瑞先生老家。2012 年 5 月 26 日第一次应游嘉瑞先生之约驱车前往。由于追根溯源的好奇,我改变假日安排今天起得特别早,并邀请永泰专业摄影师池建辉和《张圣君传奇》作者之一魏映民一同前往。
昨夜雨,今晨山头云蒸雾绕,阴天山区路滑,到芹洋村是三米宽水泥路,不到一小时车到村部。一问当地路人,他说游嘉瑞在巫洋自然村应返回从另一条土路方向走,车难掉头只好停在叉路边,三个下车步行三里总算到了巫洋。还是那句顺口溜“乡下里没天理,说是只三里,走你半生死”。因为山区路弯,又上坡,又下岭,农民里程通用时间计算的,一般一个小时,步行十里路。至于步伐大小,频率快慢不计在内。因而里程误差大,十里路快慢会差半点钟。走路下乡胜过车内掠影。今天倒是步行的天气,没有太阳不热,又没下雨,一路尽享清新负氧空气,既眺望远山,又穿茂林。尤其是一片篓竹,一片苦竹,一片甜竹,闭郁遮天,阴沉幽深,多了几分神秘。
巫洋自然村在县城北面,村落地势梯级降落,形成上丘田和下丘田两个山间的小盆地。上丘田为现居住地,下丘田为祖居地早己水毁荡然无存。只有大王宫是遗址重建,依旧把住西去水口。从芹洋路边看巫洋,山隔拥抱一头雄狮,既有山的造型,亦有林的长相,这样风水林木,都是同一辈份。树龄在百年以上,直径超过一米长的被成族 成林成片保护,且立有乡规民约,一旦偷砍,不但立刻“肚痛”而且引发众怒,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里主要有樟、松、柯、杉、杂树等,站在村落桥亭位置五座山峰如靠背,形如蝙蝠,福星高照,宛若五福临门,祖先肯定也是找过地理先生看中巫山蝙幅穴才迁徒定居的。山垄田有一丘面积特别大,目测有二个篮球场大。村落民居沿山
边起盖。能找到的文物古迹,比如游氏宗祠地基很大,早已废弃只剩埕堘,重修的祠堂十来平方,只有神龛一只冰冷的香炉,和空荡的土房,门前早已废弃石板台阶能看出祖先早期迁徙定居也还是有赢余银粮的。祠堂精致小巧,屋脊右角有一尊石豼貅,张嘴、露牙在等待收珠吸宝。看来游氏祖先对“耕读”的理解极为深刻。耕者,收获,寄托纰貅,日进斗金。读书、出仕、普济天下。金银不是万能、但手无寸金是万万不能的。
游嘉瑞先生故里,可见的文物不多,倒是后来重置的名称、碑铭、楹联不少。比如小门坊“山川园”是郑乃珧后来写上去的,不然连名称也没有。前门陈奕良撰句并书“山崇毓秀贤人出,川远钟灵才气生”用山川冠顶,写巫山人杰地灵,钟灵毓秀。门后有鲍国忠句,朱美端书联“山歌千年史,川吟一卷诗”。因为是刻在石头上,至少可以传更久远的历史。游山川癸未吉日也借用厦大等高校校训,用石头刻在台阶两侧,“高步云衢,止于至善”其用意深超过了石头字迹。在登数级台阶是一个方圆构筑,这大概是立雪书院创始人游嘉瑞先生思想的核心,方指地方,圆谓天圆。谆谆教诲游氏子孙,为人要方,做事要圆。这里是用很多方整石叠成半球体,十米见方。外栏杆用青石围板。
“方圆”大字显眼,左右阶刻“德”、“雄”二字。沿栏杆围井依次刻上“善达缘仁义,康和仙寿善,耕读悟诚信,静爱归丹道”二十个字。这或许就是游先生退休后“三个为什么”的感悟和升华。
在巫洋除巫山境祠堂外,还有“福寿堂”“立雪堂”和“大王宫”“七爷庙”巫牌 121 巫神数,这些神仙,巫师、鬼神为上古巫族,外界也称十二魔神,强横无匹,吞噬天地,操纵风水、雷电,改天换地。其文化背景都是来自宗族本土的,游嘉瑞是“程门立雪”游酢的第 28 代孙。按一百年 5 代,至今已有 500 多年历史,而游氏迁巫洋的三百多年间。这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山水都已变迁。唯有游氏门第联“程门立雪裔,步云秘省家”至今不变。每逢春节或嫁娶,主人都要用红纸写一幅特别大的贴在门口两边柱上。以示敬祖传承,值得考究。福州市作协原主席黄安榕对秘省作了注解,秘省是官署或官职,这就是说游氏先祖曾经担任过管理典籍图书的官职,并隐居在巫山村落,或是出生在巫山境。秘书省何许人也 ? 这位游氏大名字虽至今尚未查到。但从望族游氏一书》查闽省唯一秘书省游操建阳人,晚号定庵居士,宋宣和三年(1121 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不知战乱后逃散。是否游操隐居巫山还是一个谜团。辰 年春月,立雪堂来过一位杨州九怪草人,他用木炭涂鸦即兴出版游酢诲子诗一首“三十年前宿草芦,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还附上巫山图,署儒家格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位扬州过路客涂鸦的木炭画和诗是借立雪堂左右墙壁随感作的,其用心良苦。
其实游嘉瑞故里巫洋、巫山、巫山境是一脉相承的,都为巫地。巫者工居中,左入左人,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巫为古代最高神灵,看来巫山确实来过一位巫神,或是居住过巫业的先生。并且远近闻名。于是才有巫山人,居巫洋,祀巫山境先祖的传承。“德庇人间呈君福,恩沐尘世佑方家”。巫山境刻上去的石门联正是反映了游氏后裔的一种信仰境界。巫山境来过秘省私熟先生,要么带来秘省图书,要么编成口头故事在巫山一带授业,解惑,或传教。巫山耕读斋还立碑为据,据说少年游嘉瑞就借读这书斋才出仕的。这里口传的典故大多是求财,相传立雪堂开建,在厅中有长条供案棹,两头雕刻两只石狮垫四脚,起初只为防潮,防腐,议题一出,邻村张财主说,案棹如小脚女人,如何雕呀 ? 雕小垫不了,雕大不好看,如能雕成既可垫脚,又会美观,我把下池龙丘五亩地用茶油来耙田。游家说可以雕成,到时用银元来铺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垫脚石狮最终雕成了。我从典故走到厅堂案棹,移开厅当八仙桌,拍下棹脚双狮垫脚石。引起许多人关注和议论,评价其设计水平高明,石刻工艺相当精湛。又传说下池龙丘田常有金牛、银马出没,有名有姓,天下黄金,还不赶快挖出第一桶金牛,银马。被饥饿折磨的村民十余人,等不到天亮,就下田挖金,不多久一块硕大石板被撬起来,忽然,天晕地暗,伸手不见五指,恐怖气氛惊散村民,时至今日,还有不甘情愿的人雇来挖土机挖金,当然还是“一场空”。毕竟世代求财是一种心结,难解难开。还有“天义田”锅盖下有金犁耙等传说,也都折射出千百年来祖先对金的渴求。
不难发现游氏祖先把村落定位在巫山,定址巫山境,多少借助五行八卦易经原理,企求福禄寿喜,子孙长发其祥,而这其中的最大心愿是来世财运享通。这里水流西,风水口有三块石头。传说是金鸡、金鲤鱼,仰头朝上游,每逢中秋三更,金鸡报晓,二只金鲤跳跃龙门,拜跪立雪堂前呈现迷人景观,有诗为证:“五峰对峙清凉地,半月沉江极乐天”,立雪堂,作为巫山游嘉瑞故里,大厅原有“文魁”“经魁”匾,清代乡试,一般八月举行,亦曰秋闱,九月放榜,正值桂花盛开,也称桂花榜,第一名称解元,第二亚元,三、四、五名经魁,其余称文魁,均由国家颁给 20 两牌坊银和顶戴衣帽匾额,匾额悬挂宅院大门之上。门前可以树立牌坊。可见当年巫山游氏考过乡试名流。不乏勤耕苦读的儿孙。从至今留存的壁画,和宋代青花瓷瓶一类的文物显见巫山隐士高雅的艺术人生,以及品茗吟诗作对的骚客墨友。
巫山西麓,有游氏先祖青石龙凤墓,墓的规模较大,后枕巫山,前拥丘田,大约左右 30 度视野,两侧沙手平牵,形似太极图,一阴一阳,阳者为园,阴者为田,牵者为桥。墓石狮两只,墓碑记载依稀可辩,墓道封面刻有图案,风化不清。从墓型结构看主人的身份不凡,至少在巫婆、神汉排位是前列,且有一定名望和师徒的。周围林木郁秀,古树参天。这里的绿色金库一定会吸引到游氏子孙返乡报恩。
巫山是一座小山,巫洋是山中小盆地,而巫山境界东邻旗山,南眺乐山,极乐寺,西有古岸漈利,北望鸡岩,俯看小田,我终于查到清代王尚烈有八都巫洋大岩山联句:“四时尘海都迷雾,五月棉衣尚御寒”。这或许就是耕读的择址,或是宁静宜居的富人天地。
作者:檀怡宴·永泰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本文刊《永泰县田园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