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峰峦于案头 纳伟岸于寸石
时报记者 黄岚榕
摩崖石刻,原本镌刻于深山幽涧之中的危崖峭壁上,属于一种与大自然交融的艺术,而上世纪80年代起,游嘉瑞先生因感悟大自然摩崖石刻,开始了案头摩崖石刻的创作,将这种山水与人文结合的奇景浓缩于微石之上。
东南亚收藏联谊会会长陈义鹰称游嘉瑞先生的案头摩崖石刻作品是移峰峦于案头,纳伟岸于寸石,以微显大,融诗文、书法、篆刻、微雕、奇石、赏石于一炉,又巧借寿山石之华彩,使两者达到在艺术上美的和谐统一。
“寿山石源于自然,奇美的外观原本就带有山水景物的特征,稍经雕琢便美不胜收。”带着欣赏自然美的眼光,游嘉瑞先生精心挑选寿山石原石,按照石头的原型来定作品主题。“你看这像不像鹰嘴?你看这像不像山峰?”顺着游嘉瑞先生的指示,我逐一欣赏了他的作品,“鹰嘴岩”、“千岩万壑”等作品几乎都只是稍微打磨,但无不惟妙惟肖。
游嘉瑞先生本人最爱“千岩万壑”一石,红白黄三色相间的芙蓉石温润如玉,色彩娇艳,原石曲折多面,犹如山间的千岩万壑。他在每一面都刻上了诗文,字体虽小却字字清晰、苍劲有力。而如此清晰却只有毫米大小的字在雕琢时靠的不是放大镜,而是游嘉瑞先生的“意雕”和书法功底。
“寿山石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尤其是在寿山石价比金高的当今,刻的越多便浪费的越多。”游嘉瑞先生对寿山石资源的稀缺早有感悟,这也是他的案头摩崖石刻作品大都只经轻微打磨雕琢另外一个原因。
在游嘉瑞先生的众多作品中多可见一篇名为《苦笋颂》的文言文,出自其本人之手,曰:“余生平嗜笋,尤嗜苦笋。或曰是不可食,食之招痼疾,使人萎而瘠。余不然其说……”在不同的寿山石案头摩崖石刻作品上,虽同为《苦笋颂》一文,但字体风格各有不同,字字张弛有力。王朝闻评游嘉瑞的《苦笋颂》说,“书法家游嘉瑞兄苦笋颂不只笔法劲秀且文词也有深意。”游嘉瑞先生认为,苦笋的先苦后甜代表了一种精神,希望这种精神随着石头代代相传。年轻人都应该学会艰苦创业。这也是他独爱《苦笋颂》的缘由。
至今,游嘉瑞先生已刻了近千块寿山石案头摩崖石刻作品,此次各地展出作品近三百块。除了日前福州国际会展中心、永泰立雪书院的展出,游嘉瑞寿山石微雕《案头摩崖石刻》作品展于9月8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还将于9月30日至10月4日期间在上海旅游节上展出。
游嘉瑞先生特别与寿山石工艺大师陈祖震合作(圆雕搭配微雕石刻),为今年上海世博创作了《世博元宝船》,船上百姓商号锦旗招展,刘海戏金蟾,寓意万商欲觅商机乘风破浪云集上海世博。另外,1997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的游嘉瑞首册《案头摩崖石刻》中记录的代表作168件也将在此次世博会上拍卖,3000万元起拍,拍卖所得将用于立雪书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