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 -> 书院动态 -> 书院新闻 -> 详细

书画微雕“笔通神”

作者:未知 | 文章来源:立雪书院 | 阅读数:2044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部门:院长室 | 发布时间:2010-10-03 00:00
 赞美:0  评分:  收藏此页

 

书画微雕笔通神

 

本报记者 林喜芳 实习生 吴民铿 /
   
从寿山石微雕《案头摩崖石刻》到书法纂刻诗词,从福建省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省政协常委到海峡书画研究院院长、立雪书院院长,从大山里的放牛娃到如今身负几十个头衔的功成名就,游嘉瑞老先生的坎坷人生写下了一笔笔传奇。
   
日前,记者在省立医院高干病房见到了76岁的游老,以为他是住院,不料却是他每年的例行公事”——健康体检。游老读起了本报的资讯,笑着说:你看这些报纸上的小字我没戴老花镜都看得到,视力还不差吧?

简介>>
   
游嘉瑞,原名春木,字三也,号山川堂,19354月生,福建永泰人。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海峡书画研究院院长、立雪书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关工委基金委副主任、福建省儿童基金会名誉副会长。编著出版有《游嘉瑞诗书印选》、《案头摩崖石刻》、《山川文集》、《游嘉瑞书信墨迹选》,其传略辑入《世界名人录》、《当代书法家传记》、《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等。

移山峰于案头
纳伟岸于寸石
     
近日,游嘉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揭牌仪式暨游嘉瑞书法艺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游嘉瑞在艺术多领域具有高深的研究和造诣,集诗文、书法、篆刻、微雕于一身。尤以上世纪80年代所独创的寿山石微雕是一个新的艺术品种,填补了一个艺术词目。记者获悉,上世纪90年代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游嘉瑞《案头摩崖石刻》,代表处女作共168件,将由拍卖公司以3000万的起拍价推向世博会。
   
寿山石微雕《案头摩崖石刻》的创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祖国山川中摩崖石刻磅礴大气,如何才能移山峰于案头、纳伟岸于寸石、足不出户见自然呢?这是其他人没有想到的,但是我做到了,这是开动脑筋得出来的创意。游老说。
   
人们在赞叹《案头摩崖石刻》的神奇同时,殊不知背后却蕴含游老的大量心血。游老说,《案头摩崖石刻》创作首先是石,要想相好石头,一定要用心、用情、用意;第二是磨石,磨光是最耗时间的创作,为了保持其禅意和美感,只能自己动手,不能请人代劳;第三是命名,据其象形、纹理命名其山其峦其峰;最后是微雕,微刻其石象形、纹理相匹配的诗文,在外人看来,微雕应该是借助放大镜来加工,其实微雕不是靠肉眼,而是靠雕,通过意念一气呵成雕刻出来的作品,文石结合,显现出微雕奇石的神韵。
   
微雕的创作是一个很费精力和体力的过程,那么,游老如何在身兼数职中来创作呢?我创作这些作品大多偷的是老鼠工游老笑着说。多年来他通常要到晚上9点处理完公事后才开始创作,中途还不时有客人前来拜访,他就赶忙停下手里的磨石工具或刻刀,用围裙把石头等零碎东西一包,放到抽屉底下;和客人谈完正经事后又继续他的创作。时间是可以出来的。
    “
千岩万壑是《案头摩崖石刻》中的一件代表作,在12×18厘米大小的石头上,总共刻了11篇诗文。最初原石表面起伏不平、坑坑洼洼,在寿山石雕刻家看来只不过是块废料。游老说,我一看这块原石表面起伏不平,但恰好可以让人联想到山脉起伏的自然奇景。于是,这块在其他人看来都觉得再平常不过而没有多大艺术价值的石头,到游老手上却有了别样的韵味,展现新意。而今,这件作品文化内涵可见一斑,天津一家拍卖公司估价为280-500万,还上了图录的封面。
   
爱石如命的游老还注重对寿山石原石的保护,呼吁力求恢复寿山石的原始面貌,求得寿山石奇韵,对爆破等方式开采寿山石,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极为痛心。融入文化于寿山石,还原寿山石以本真,这是我所追求的寿山石微雕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寿山石艺术才能得以升华。
   
《国际商报》曾刊登题为游嘉瑞先生三绝’”的文章,文章介绍他有三绝:一是案头摩崖石刻,二是书法,三是诗文。而游老把微雕、篆刻、书法、诗文融于一炉,独创的《游嘉瑞寿山石微雕案头摩崖石刻》更加难能可贵,其词条已经载入福建省地方志,填补了寿山石微雕艺术的空白,填写了中华词曲乃至世界艺术词条的空白。

知足常乐是真理 合理用时好养生
   
退休后,游老仍不忘社会工作,但是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游老的养生之道看似都不讲究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关键在于知足常乐。
    “
我不挑食,五谷杂粮什么都吃,早上一般是小米、玉米或者绿豆粥、地瓜粥,现在许多人都不吃剩菜剩饭了,但我连剩饭剩菜都吃。游老说,很多老人觉得鸡蛋胆固醇高就不敢吃,我现在平均每天还会吃两个鸡蛋。
   
游老说,他每天吃的青菜的量是常人的两倍,水果吃的量也有半斤至1斤,偏爱苹果、香蕉,即使去外地出差也要先买点水果储备在行李中,以免到时候买不到。
   
他特别强调,吃要把握适度原则。一切有度,不能忙死闲死苦死笑死气死,更不能吃死喝死。一般吃八分饱,不吃零食,他说,吃东西要靠舌头嘴巴尝,不要通过眼睛看,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反映在舌头上,不能用眼睛管,要靠舌头管。就像五花肉看着好吃,但多吃不益,因此就吃一两块,决不能偏吃。多喝茶少喝酒,喝酒有益有害,抽烟无益有害。我一般上午喝绿茶,下午喝乌龙茶和红茶。他说。
   
由于年轻时工作的原因,游老落下了腰痛的毛病。一生睡硬板铺棕垫,现在,每当腰不舒服时,自行按摩,时有找中医推拿,促进骨骼肌肉健康。76岁的游老晚上仍然要工作到12点甚至1点多才睡觉,我工作多,也不允许我有很多时间休息,但是我有睡前泡温泉澡的习惯,睡眠质量很高,一睡到天亮,第二天又有饱满的精神,当然最好晚上睡觉不超过12点,中午适当休息一下。
   
面对繁忙的工作,时间管理成了游老生活中的一门学问。他把时间管理分为两部分,一是要有非常强的时间观念,二是能巧妙地安排时间。就在他一边体检一边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还趁着间隙联络着4月在台湾举办的第二届海峡百姓论坛事宜。运用自如的时间管理能力,成就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游刃有余。

为人当官做学问 动脑动心又动身
   
游老是从大山走出来的孩子,幼时由于家境贫寒,八九岁便是名副其实的放牛娃了,但是渴求知识的他常常跑到私塾偷听上课,久而久之,这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终于感动了私塾先生,破例收他为学,免费听讲。
   
从半耕半读到如今的功成名就,他把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归结为三动:一是动脑,二是动心,三是动身。
   
首先,要动脑。与许多退休后便颐养天年的老年人不同,76岁的游老仍在身兼,仍然身兼十几个社会职务。游老解释,身体从头到脚的运动,靠的是大脑,要想动脑就要多读、多看、多闻、多想、多写。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又要自己回答是什么,即使旅游也不是为了游山而游山,而要感悟大自然,从中领悟博大内涵。曾有人和他开玩笑说,跟着游嘉瑞受苦又受罪,大概就是缘由此吧。也有人说游嘉瑞挥毫泼墨同他做报告一样从不打稿。游老说:不打稿,多动脑,事前用脑事半功倍,到时写字下笔有神,即席报告条条是道。他有个睡前过电影、醒后作小结的习惯,也就是睡前闭着眼,回顾一下今日的言行,醒后想想今日哪一言哪一行需修改需补充。也常听人说,年轻人喜欢和游嘉瑞交流,必有所得
   
其次,就是动心。游老将养心总结为公、礼、忍、信、谦、和。他接着说,小时候家贫耕读私塾两年后,穿着母亲织的土布长衫短褂进城读高小,被身着中山装的同学拿来开玩笑,但是他没有丝毫的自卑,反而以此为动力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就是平常工作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事,也不气馁、嫉妒,找到心理的平衡点。有位老领导曾给他来信说:这次赴闽,对您的人品和书品有了更深的了解,看来过去听到的一些情况是不确实的,好在您都能从容地应对,并没有影响您的人生追求。
   
最后,就是动身我现在的社会活动工作量还很大,还没有规定专门锻炼的时间,只是把身体锻炼与工作生活融合起来。游老说,例如动手动脚动四肢,按头按身按到脚,运笔挥毫运全身,走步登楼少乘梯。故有晨练自我按摩法、走路漫步登梯法、运笔挥毫健体法,甚至做饭、扫地等家庭琐事,他也当作锻炼身体的乐事,自己能办的事,不请人代劳,而且常常自找苦吃,乐在其中。有一回,游老坐着拖拉机回老家修葺房子,于是村民们感到疑惑:老游落难了,连车子都没了?游老却依然故我,毫不在意这些说辞,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甚至在建造立雪书院时,他亲自搬运石头,本不是他干的活,他倒十分享受。

 

  << 上一篇:游嘉瑞:“书”写人生
  >> 下一篇:陈靖姑信仰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0700298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