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列表 -> 书院动态 -> 书院新闻 -> 详细

中国书法史和文化史上的苦笋

立雪味道苦笋宴

作者:高立新 | 文章来源:立雪书院 | 阅读数:1081 | 发布人:曾斌 | 发布部门: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19-05-11 11:08
[图文] 更新时间:2019-05-11 12:07  赞美:0  评分:  收藏此页

01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01

1084年,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47岁的苏东坡,离开了贬谪之地黄州。他从北宋最大的政治案件——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出来。作为主角,他经历了人生中最为痛苦的一段苦难时光。现在,能够自由地呼吸了,苏东坡去了安徽的泗州,与刘倩叔一起游了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想必,他此时此刻更能深刻体会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那份怡然和闲散。正是初春时节,古人咬春必须有春盘,无非是各种青菜,各种笋。下午茶喝的是“雪沫乳花”的福建北苑茶,午饭吃的是蓼茸蒿笋,这清淡的春宴,是人间最有深味的清赏欢悦。

 

苏东坡的表哥叫文同(字与可),是画竹的高手,文同墨竹,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竹的先河。苏东坡写了一篇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他写道: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胸有成竹,成竹在胸,这些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文同画墨竹天下第一,文同吃笋,吃法新颖,平添了中国人吃笋的趣味。南宋时,福建晋江有一位美食专家,叫林洪,他写了一本《山家清供》,其中提到了5种笋的吃法,最有意思的是文同的吃法,叫做“傍林鲜”。

夏初林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曰傍林鲜。

讲的是文同做临川太守时,很贫穷,一天正与家人煨笋吃午饭,忽然收到苏东坡的书信,信中附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想见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文同不觉喷饭满案。令人喷饭这个成语就是从文同吃笋这里来的。

苏东坡吃笋,对中国书法绘画史的影响巨大,经过他的总结归纳,他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从此也让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中自觉地多了一些清新、清苦、清欢的“蔬笋气”。

 

就在苏东坡泗州吃笋的15年之后,公元1099年,北宋哲宗元符二年,54岁的黄庭坚,在贬谪之地四川宜宾谪居了5年了。宜宾是五粮液的故乡,然而黄庭坚没有机会品尝天下美酒,那时候还没有五粮液。作为苏东坡的学生,“苏门四学士”的领军人物,黄庭坚与老师亦步亦趋,像颜回跟随孔子那样,“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在诗词上,黄庭坚与苏东坡并称“苏黄”。在文学上,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在书法上,黄庭坚位列“苏黄米蔡宋四家”。那么,在美食上,黄庭坚也像苏东坡老师那样,爱上了四川的苦笋。像苏东坡一样,在贬谪之地,连续吃了五年的苦笋,尝了五年的苦头之后,黄庭坚深有感悟,苏东坡老师写了《浣溪沙》,他就作了《苦笋赋》:


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词曰。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啗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锺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玫之与梦永。又安得与之同年。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使人萎而瘠。予亦未尝与之下。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 北宋 黄庭坚 《苦笋赋》】册页,纸本,31.7×51.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书苦笋赋,宋四家墨宝册第八幅,凡11行,181字,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

此帖虽无款印,却高度展示融合柳公权(778-865)楷书与怀素(约八世纪后半)小草书风的功力,非黄氏不能办。其字形具有长手长脚,右肩高抬,姿态昂扬的特徵。运笔时略带抖动,如江中盪桨,但线条光洁,锋芒毕露,全无贼毫,显见他全神贯注,心手双畅,才能笔势遒劲,写小字如作大字,体现波澜老成又英俊洒脱之美。

微苦却有滋味,利于身体健康,如同忠言逆耳利于国泰民安;多吃不受伤害,如同多举士人,得到的多为贤士一般。黄庭坚这篇赋,把苦笋比喻为忠言,苦而有味,多食无害,虽如白话,却意味深远,吃苦笋吃出了人生大道理,有益于身心,也有益于国家。这是一个儒士内心对家国情怀的坚守,无论身处顺境逆境,一口苦笋,不忘初心。

 

黄庭坚在书法上,自觉遵循唐代著名草书大家怀素和尚的笔法,而在精神上也与怀素是一脉相承的。苦笋书法,最早也最著名的,当数怀素的《苦笋帖》: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

怀素《苦笋帖》的字面意思很简单,苦笋及茶都异常地好,可以赶紧直接过来一起品尝吧。这个帖是写给谁的?没有人记录。从字面的意思瞎猜,这可能是写给唐代著名茶圣陆羽的。大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7年,怀素50岁,与54岁的茶圣陆羽相识并相交,那时候《茶经》已经出版了7年了。两人认识后,交往甚密,后来陆羽写下了《僧怀素传》,成为后人研究怀素的第一手资料。双方彼此交流苦笋及茶的美食之道,是很可以理解的。

【唐 怀素《苦笋帖》】绢本,草书,25.1×12cm。

该帖两行十四字, 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

黄庭坚《山谷题跋》:“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安岐评此帖道:“墨气精彩,草书十四字超妙入神”。

张旭和怀素是唐代两大著名草书家。怀素在青年时代,成长的过程中,就主动找到张旭的两位学生,邬彤和颜真卿,学习书法的密诀。颜真卿比怀素大28岁,他把“十二笔意”(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传授给了怀素,还告诉怀素,他20多岁时在首都长安师事张旭二年,略得笔法,自以为未稳。颜真卿还为怀素写了《怀素上人草书歌序》:

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逮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亟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

还有一位唐代的名人,既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伟大的书法家,他也为怀素传授书法和作文之道,此人就是李白。22岁的时候,怀素就专程拜访59岁的李白,向前辈请教,李白也许为怀素研究了《上阳台帖》,这幅唯一的李白书法作品。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上阳台帖》

唐代诗人、书法家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创作的纸本墨迹草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为李白自书其四言诗,共25字,既概括了王屋山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亦通过赞颂司马承祯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其的仰慕之情。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全贴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亦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

李白为怀素欣然写下了《草书歌行》,夸赞怀素的草书,年轻的书法家由此一举成名,全诗如下: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事实上,黄庭坚在《苦笋赋》末句也向怀素师致敬,以李太白的诗作结。这又是中国文学史和书法史上的一个隐秘而伟大的传统。所以自古以来作苦笋书法的,无不有一种伟大传承的自觉性,这是艺术自觉。

两宋,文人自觉地发现风物之美,苦笋是必不可少的美食。北宋词人贺铸,祖籍绍兴,生在辉县,因为一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人称“贺梅子”。贺铸有一首苦笋词《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一个辉县人,梦里的江南,是苦笋的清欢,是鲥鱼的鲜美,这是一个味觉的江南。另一位诗人陆游曾作过一首《苦笋》诗,诗文是:“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徵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特别是这最后一句,放使干霄战风雨,一个干字,苦干加实干,一个战字,要有斗争精神,与困难斗。这是一个人格的苦笋。吃苦笋,就要在工作中敢于扛事、愿意做事、能够成事,在克难攻坚、闯关夺隘时站得出、豁得上、顶得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重大斗争一线去真刀真枪磨砺。到一线摸爬滚打,练真功夫,学真本领,敢于吃苦,是中国人鲜明的政治品格。

 

明末文学家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交。”游嘉瑞一生有三癖,墨缘、石癖、嗜苦笋,于是有了《苦笋颂》。经过对中国书法史上的苦笋梳理,我们发现,游嘉瑞这篇苦笋文、苦笋书法,传承了唐代怀素《苦笋帖》、北宋黄庭坚《苦笋赋》、北宋贺铸“苦笋词”、南宋陆游《苦笋诗》的文字传统和精神传统。可以说,苦笋帖、苦笋赋、苦笋词、苦笋诗、苦笋颂,这是中国书法史和文化史上的“五苦笋”。游嘉瑞《苦笋颂》发表49周年,其中“惟有创业之苦,始知兴业之甘”,预言和见证了过去半个世纪的风雨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在传大传统的基础上,阐发了新的时代精神。

作者:福建省情商研究会会长 高立新 

2019年5月10日于永泰立雪书院  


网站备案号:闽ICP备0700298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