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琴南林畏庐一样的诗画书家,我不懂每天在一高一矮的两张书桌上左右开弓时的情景,会不会成为近代中国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我懂得同样苦笋精神的巫山境游夫子嘉瑞先生,完全不逊色于“译界泰斗”林纾一般的美满幸福(“有人王霸子成群”)且诗意地栖居人世间。
新冠在江城爆发前的每一年大学城旗山校区溪源江畔,苏打绿在为工院北区经管学院的学生讲授最流行的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课,例行的篇尾下场诗便是市电视台“闽都大讲坛”上线过的“人文林纾”节目。
慢慢的走啊,慢慢地看——都说南方城市中的行人总是会像纽约交易市场中的红马甲,或东京大都会乘坐地铁上班的工薪族来去匆忙。可是在永泰城关大樟溪再现程门立雪美景的游夫子书院,每一次光临时你会感到福建功夫茶、闽台游学文化春意浓郁的氛围。
公元前522年去世的公孙侨,也就是不毁乡校的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子产,就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应运而生。而游氏祖先的子大叔游吉就是贤相子产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2016年,福州,四月某日。苏打绿某在电脑上工作一天,正准备关机,忽然看见游部长发来的微信,邀请我写春秋郑国的贤相游吉。心甚惴惴然,不知自己能否完稿?——且网上(中国知网)根本找不到一篇游吉论。“子大叔”这一称谓,是游吉在《左氏春秋传》中最经常被称引的代词。
5月中旬12日16:37,刚才游嘉瑞部长打来电话,要我22号到立雪书院领奖,说我上回提交的文章写得好。于是继去年参加游夫子的立雪传人书院研讨会之后,我又第二踏步走入这爿人文的永泰高地。
时光流转到清明上河图的汴河虹桥两岸,“子大叔”的一位叫游定夫的八闽后人来到始祖生活的河洛一带求学。翻开宋史,我们知道北宋中国哲学界的两党三派鼎立的特殊时期,以苏轼的巴蜀儒学,二程为首的洛党,还有司马光的旧党为代表的新旧两党,三派势力同时崛起,在北宋神宗朝演出了一幕激烈的政治、社会变革的风云。
王安石类似外科手术的激进变法,也因此成为苏轼、司马光与二程等旧党共同做对的敌人。
以朱子理学为主的闽学,起源于北宋与王安石变法主张迥乎有别的伊洛二程子宣讲的道学。游酢、杨时秉持“程门立雪”精神,从师于程颐,学有所成,并决定南下之际,程颢对杨时“目送之”且说:“吾道南矣”。因此杨龟山、游酢载道南归,成为开闽学之先河的人物。
杨时(将乐人)、游酢为二程的直传弟子。北宋覆亡后,“伊洛之学”在福建的传播、推行,令南中国一度成为理学名区。因此,龟山先生在程朱学派演变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由于朝廷的支持,曾统治思想领域达六十年之久。进入南宋,赵构把北宋亡国之罪由蔡京集团追及王安石,北宋末党禁学禁解除后,理学和三苏蜀学都得以自由传播。 而王安石之得到清算,“遂降安石从祀之列”,结束祀享孔庙的待遇,《伊洛渊源录》对杨时发挥的作用做了肯定。
历史上,明清两朝官方盛行的程朱理学发脉于北方二程。南宋朱熹编撰《伊洛渊源录》时,在钦定四库全书收录的十四卷本中勾勒了从周濂溪、明道先生到张思叔(绎)、马殿院(伸)、胡文定公(安国)的理学脉络。
程颐、程颢,就是游酢先后师承的理学大师。关于二程分支的道南学派的形成,自然与游酢等闽人的主动求教拜师密切关联。立雪程门,也成为中国理学、儒教史上的一段佳话。
但是立雪,是在门外,还是在室内呢?至今我们还能看到不同的解说。
试想一下,孔明高卧古隆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最后一次是隆冬大雪纷纷扬扬……在古隆中的草庐之外,我们看见刘备与张飞等本着虔诚、敬仰的态度,在大雪中守候了好几个小时,最后卧龙先生睡足醒来,方才招呼童子接待贵宾……您说这种求教、拜师的虔诚,岂不就是程门立雪需要传达的那种诚意么?
可惜,三国的孔刘故事只不过是古圣礼贤下士的一段旧事。到了大宋清明的时代,若是还让40来岁,中了进士的游酢、杨时立在屋外的大雪地里,不说主人于心不忍,就是当事人的游酢、杨时,他们有没有北方人那种抗寒的体力、身体,恐怕都是要打上一个问号。
可是在某某,某某的不少文献记述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这种以讹传讹,对历史、名人不负责任的道听途说,小说家言……如洛梅在2015年6期《前线》发表的《程门立雪》,还说杨时与游酢在门外“冷得发抖”。
幸好,游酢的后人游嘉瑞先生亲自撰文《程门立雪 首豸山》,亦名《“程门立雪”辨正》,用四五页的篇幅详细纠正了前人产生的谬误。这种拨乱反正的考证,可谓扫除了笼罩在游酢文化研究上空的一大阴霾……拨云见日。
游酢、杨时虔心向学,为后来开闽学先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立雪程门一事为此做了生动的注脚。后人再如何强调、肯定“立雪”的影响力,都毫不为过。
来自晚清闽县莲塘村(今晋安区六一中路水部莲宅)畏庐的林纾,与上述立雪程门的前辈相比,很有不甘示弱的少年意气。读张俊才《林纾评传》的人,都会在这部权威的林纾研究专著中看到小林纾如何发奋读书,最后成长为有用人才的故事。其中最震撼的就是画棺立志一事:
早年林纾不懂读书为何物之际,教书先生采取野蛮的体罚方式,打得他“逃学偷骑老牝牛”,这在自传体的《剑腥录》一书中也有反映。后来在薛老师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之下,林纾开始发愤读书。有一天,他在墙壁上画了一口棺材,盖子揭起,旁立一人,……母亲见状,本欲好好揍他一顿,定睛看图边还有八个大字——“读书则生,不则入棺”,不由脸上泛起笑容。
民国24年,游夫子降生于永泰巫山境的一个小山村。和赴台经商而经常揭不开锅的福州南台林家父子相比,小嘉瑞祖上三代已经是文盲和贫农。他的父母虽然大字不识一箩筐,家境贫寒,父亲只好牵头请来了私塾先生,让长子跟着村里十多名孩子一道进了“巫山斋”,而老二的他7岁就牵着牛卷起裤脚与家长一起下田干活了。回顾往事,游老不由得感叹:读书/知识改变命运,所言不虚啊!如果哥哥坚持读书,那么后来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就是哥哥而不是他。在家挑担务农的,就是他而不是哥哥。
小时候林纾之父国铨的运盐船触礁之后,家里穷得连负担一个孩子上学的经济实力也无。在电视台《百年福建.林纾》的专题片中,我在邱编导的询问下讲述了有一天,林纾趴在教室外面的窗户前像往常一样偷听塾师讲课,正好天上落雨,他也浑然不觉的故事。私塾先生发现后,叫他进屋。问明家中的情况,深受感动,破例让他成为不花钱的蹭课生。
林纾就是凭着这种爱书如命,拼命读书的精神,后来考秀才,中举人,一举成为福建知名的才士。如今更是成为近代与林则徐、严复齐名的福建三大巨人之一(后两人在政治、思想界影响甚巨)。
而游夫子的哥哥却没有这种嗜读喜食苦笋的精神。农闲时,小嘉瑞偷偷搬条板凳,偷偷跑到私塾外面听塾师讲书。日复一日,私塾先生被他感动,写字背书的考试也让他参加。没想到这个编外的学生表现很优秀,哥哥不会背的《左传》,小嘉瑞却倒背如流。于是私塾先生破例收了这个半耕半读的旁听生免费入读。后来,他的哥哥因为念不好书,索性投笔从农,甘愿下地干活。于是弟弟得以正式登堂入室,这时嘉瑞夫子已经9岁。
林纾小说翻译与创作在文学界的地位,用汪辟疆的话说,是晚清五大小说家之首。四大谴责小说作家当年的作品《老残游记》《孽海花》等,哪里有林译小说具有的深广影响力大呢?严复说的“可怜一曲茶花女,断送支那荡子肠”,道出了林纾翻译处女作《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巨大影响。而康有为的“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初”更是高度赞扬他与英伦留学回来的严复在翻译界并驾齐驱,风靡全国……
2020年,听说中国近代文学年会要在广州举办,我提交了朱子理学与林纾这位近代中国十大文化巨人之一的乡贤的渊源考论文章。近读大学校友刘泽亮在天马社的论文集里被收录的论文,更是对自己谈到的游定夫酢大师肃然起敬。
游酢之见过于乃师伊川,道南一派三传而有朱熹。过去认为他开掘的入禅求道,加上《文集》十卷因后继乏人而失传,以至形成所谓“学无所见”的误解。其实,定夫在学派立场或理论偏向上无疑是一个坚定的儒者。他不仅不是程门罪人,而且直接启导了朱熹以儒摄禅的成熟理论的出现。其理论的创造足以使他鼎足谢杨而成为程朱之间哲学过渡的逻辑中介。因此有“闽学破暗开山鼻祖”的殊胜声名。
然而建国前的五四运动时期,尤其是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传统儒家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再一次像林、蔡之争的结果,遭遇主流话语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批判。
我苏打绿为林纾致蔡元培函中提到的红楼“覆孔孟、铲伦常”的激进西化而感到悲哀。如果“打倒孔家店”的四川老英雄吴虞在九泉之下有知,他又会怎么评价钱理群教授揭发的精致个人主义者摇篮的北大当今怪现象?
除了邹恒甫捅出的梦桃园案,从福一中推荐就读的福州吴谢宇弑母一案开审之前,中国新闻网等媒体释放的为凶手求饶命的呼吁,是否预先便为中级法院宣判的死刑迟迟不能执行做了笺证、注脚?
海外为林纾被长时间批判鸣冤叫屈最力的樽本照雄教授,在我们的帮助下,他的《林纾冤罪事件簿》前几年推出了中文本。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组巡视大学城工程学院之际,苏打绿适时上马的《人文林纾》展览,让评审专家感受了工院前身——林纾创校的“苍霞精舍”深厚的人文积淀。
八闽书画名家风采之游夫子记录片中,游部长留给子孙这样的题跋:“方方圆圆、堂堂正正做人,人若做不好,肯定官做不好,艺术也做不好”。
解读林纾有关工院早期校史的《苍霞精舍后轩记》这一近代版的《项脊轩志》,我们看见的是孝子林纾与其妻子刘琼姿在伏侍生病母亲时炮制珍饵的爱敬可掬之情。
走出八闽,晚年“卖画隐长安”的林畏庐“岁入(银元)过万”,折合人民币相当于年收入达上百万的富豪作家。照理说,严复在1919年买的东城大阮府王爷家那样的大宅子,林纾和客居美国的林语堂都不会置办不起。可一直到临终前,曾经一度扬言把簉室私下要买的房子用汽油烧掉的林纾才遗命杨氏如其如愿地购置房舍,安顿留京的妻儿。
当年台江棚户区火灾造成的消息传到京城,旅京同乡会组织义演筹款赈灾邀请的梅兰芳,建国后开会时亲口向谢冰心讲述了他从林纾那里获取了一把画扇。林纾平生仗义疏财,他有一诗题目云:
《余居京廿年,其贫不能归者恒就余假资。始但乡人,今则楚、鄂、川、滇,靡所不有。比月以来,至者益夥,竭我棉薄,几蹶而不起,作此自嘲》
也就是说乐于做慈善事业的畏庐林公在“不妨略剖卖文钱”的时候,也有捉襟见肘、自顾不暇的窘境。
巫山游夫子六十筹资数百万,苦心经营,在我负笈海峡那一年正式开馆的立雪书院,收藏的算盘不计其数,还有习总当省长时曾经浏览过的《榴花梦全传》三百六十多卷、篇幅为《红楼梦》四倍字数的中国最长章回小说……
在《畏庐诗存》等林纾所作的古体、新乐府的大量诗作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化解不开的乡愁。它不仅萦绕在海峡东岸余光中的“小小邮票”等的意象里,而且还像刘亮程被收入中国大学生读本中的散文写的那样随着尿液渗入家乡的地下土层的深处。
晚年在京城艺术界被齐白石盛赞为“闽海过帆”的标竿人物的林琴南,在琉璃厂售出的山水画作所定润格不低,而且供不应求。有人为此提出异议,林纾就写了一首诗自我辩解:
“亲旧孤孀待哺多,山人无计奈他何。
不增画润分何润,坐听饥寒作什么。”
我在林纾堪称工院“真诚勤勇”校训完美人格化身的一篇论文中提到,福州三狂生之一的琴南交友真诚坦率,甚至不惜两肋插刀。最典型的事例便是他在七十自寿诗中提及林、王二小生,林之夏、王元龙的父亲去世后,亲戚与林纾本人愿意帮着林述庵与王灼三拉扯、教养其子成人。
这种能将古道与西风完美融合的八闽海洋之子,便是放眼当今也只有游夫子可与琴南林君相颉颃了。
他是书家、金石家,是诗人,……林楷挥毫题赞“石痴、书痴、诗魔”,他的足迹遍及名山碧水,诗情澎湃,融入了他的艺术创作之中。
这些对游夫子诗书金石的品艺文字,同样也可用作林纾文学艺术创造的最佳注脚。弥足珍贵的是,与琴南一样大器晚成的游夫子用他的书写,用他的雕刻……成就了希望工程、儿童救助事业等不胜枚举的慈善基金,沾溉八方,功德无量。
他从大山里走出来,家产倾尽办书院。
琴南游夫子,道南立雪有传人,福泽神州,颂苦笋流芳百世……有道是:
揭盖画棺读书志,巫山斋外雨如丝。
八闽才人并世出,译书作画石有痴。
畏庐卖画隐长安,女茶荡尽神州篇。
嘉瑞夫子立雪院,游学文化有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