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情牵两岸 立雪丹青镌刻春秋
——访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游嘉瑞
人物简介
游嘉瑞,字山川,原名春木,号立雪堂。1935年4月出生在福建省永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曾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福建省政协常委,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福建省工商联党组书记,现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海峡书画研究院院长、立雪书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家、篆刻家、散文家和收藏家。他独创的案头摩崖石刻以独特的视角,用书法、篆刻、微雕再现万千世界。 ■文/吴烈文 陈轩 赵建国
日前,海峡两岸品茗论壶爱心系列活动在福建省莆田市台湾大酒店品茗论壶会所举行。中国茶叶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冯庭佺,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林述舜,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游嘉瑞以及来自中国台湾的嘉宾欢聚一堂。作为唯一开辟《中华姓氏文化》专刊的中央级媒体——《西部时报》的记者自然不会放过与姓氏研究专家游嘉瑞会长探讨姓氏源流的机会。寻根探源,传承骨肉亲情
1989年福建省成立姓氏源流研究会(以下简称姓研会),成为全国首家省级专业姓氏源流研究机构。该会的重要职责是给政府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加强姓氏源流学术研究,开展谱谍文化调研。挖掘发挥各姓氏先贤作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台湾同胞及其海内外炎黄子孙有祖可寻、有堂可拜、有墓可祭,进而拓展海峡两岸及海外联谊工作,增进乡情、亲情、友情,增强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与祖国和平统一。
2007年初,游嘉瑞走马上任姓研会会长。4月18日~22日,他和副会长林伟功、副秘书长蔡干豪赴漳州调研。在漳州山区、闽西南接合部考察台湾政界人物的祖籍地。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这里发展相对滞后,有的村庄还是穷困村,文化落后,把村名、姓氏都写错了。如南靖县霞涌村属贫困村,把“霞涌村”写成“下永村”,把“萧”姓写成“肖”,引起了海外萧姓的异议。在游嘉瑞等人的推动下,该村重修了遭受“文革”破坏的家谱,与台湾宗亲对接,恢复了 “萧姓”,直接促成了第六届环球萧氏宗亲恳亲大会的召开,引起海峡两岸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姓研会及时建议加强闽西南山区接合部的经济建设,做好台湾党团骨干人物的祖籍地调研工作,增强台胞对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据游嘉瑞介绍,台胞祖籍地80%在福建,而大部分在漳州。有多位台湾党团骨干人物祖籍都在闽西南山区接合部,陈水扁、游锡堃的祖籍在诏安县,吕秀莲、萧万长的祖籍在南靖县,连战、王金平的祖籍在龙海市,江炳坤的祖籍地在云霄县,李登辉、吴伯雄的祖籍在永定县,林丰正的祖籍在漳浦县。大多数人都能找到族谱,有的遭到损坏后,旧谱得以重修,都能与台湾人姓氏对接。
2007年9月,首届两岸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在福州举行,展出了138个姓氏、1000多部共2000多册族谱,真实呈现了各具特色的姓氏文化,见证了海峡两岸同胞以及海外炎黄子孙的骨肉亲情,拉开了两岸姓氏文化研究的大幕,受到270多位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香港以及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的关注,1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在这次展会上,闽台萧氏、吕氏、许氏实现了族谱对接。该届论坛对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超越了血缘、种族、宗教和党派的局限,加强了民间的往来,形成了海峡两岸轮流举办百姓论坛的工作机制。
游嘉瑞在该论坛上致辞。他表示,姓氏族谱研讨交流就像“一泓海湾孕育着两岸同胞,万顷波涛共唱骨肉思念之歌,一脉炎黄文化冲开历史的藩篱,灿烂的中华瑰宝铺平海峡的鸿沟”。族谱像一条时光隧道,它穿越漫长的时空,使子孙看到自己的血脉源头,找到了自己的根。
游嘉瑞说,福建是中原姓氏向南迁播的重要驿站。近年来,姓研会坚持“请进来”与“走出来”的工作准则,深化和延长闽台豫的寻根文化链,不断加强闽台豫的交流,积极推动陈、林、黄、刘、蔡等10多个姓氏开展民间对台交流活动。2008年10月,姓研会参加了在河南省固始县召开的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还组团参加了陕西、河南的祭黄帝、祭比干、祭蔡叔度、祭周祖、祭郑相公,湖南的祭舜以及到河北、山西等中国民族发祥地的祭祖活动。在活动中与台湾同胞特别是高层增加接触,增进友谊。
2009年不同姓氏文化研讨、恳亲联谊活动频繁,先后召开李氏、萧氏、许氏、关氏、郑氏、蔡氏等恳亲会,到会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逾千人。9月,福建柯蔡宗亲应邀组织了230多名成员的恳亲团参加在台湾金门召开的世界柯蔡宗亲大会。这是第一次组团参加在台湾地区举行的大规模的恳亲活动,就如何参与类似恳亲活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特别是今年7月14日~24日,游嘉瑞率领福建省姓氏文化交流团赴台访问,会见了多个社团组织、党派等。
游嘉瑞强调,姓氏源流研究会宗旨与工作方式与一般性的民间宗亲会、联谊会不同,姓研会坚持研究带动联谊,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姓氏文化学术研讨会,组织各姓氏开展源流文化研究,科学研究闽台姓氏文化渊源。目前已开展不同姓氏的研讨会10多场,编辑出版了《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文选》、《游酢新论》、《纪念蔡世远蔡新论文集》等一批各个姓氏文化研究文集。姓研会几个委员会出版了各姓氏与台湾对接的族谱资料数十部。促进了两岸姓氏文化的交流。
据了解,姓研会还以姓氏宗谊为纽带,开展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在去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该会带头捐款共达1000多万元,并发动各个分支机构在当地捐款支援灾区。同时下属二级机构委员会还成立了健全助学基金会、福建江夏百姓医疗救助基金,出资修建希望小学和公路,目前已捐助50所希望小学。
游嘉瑞说,姓研会近几年取得了些许成绩,总结“五是”工作法,即:加强领导是核心,精心尽心是关键,调查研究是基础,团结协作是力量,先行先试是动力。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在开展各种学术研讨会活动或是寻根活动,乃至世界恳亲活动时,在当地政府领导或指导下进行,活动才会取得成功,反之有的既起不了什么效应还可能违反相关规定。为了加强组织工作,姓研会制定了《日常管理规范》和《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建立了22个二级机构。在福建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帮助和支持下,走访调查了20多个基层组织。帮助二级机构组织落实组织、人员、机构办公条件,今后还将依据各自条件成熟情况,继续帮助办理审批工作。
游嘉瑞表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木之有本,其枝必繁,其叶必茂,可发人之潜德幽光,供来者缅怀借阅。”2006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访问大陆发表讲话时曾引用诗句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来表达两岸同胞骨肉情深。正因为闽台同宗同源,同气连枝,才有了中华民族大团结。书画篆刻,笔耕五彩人生
游嘉瑞曾扪心三问:“我从大山里走出来是为了什么?工作中干了什么?退下来留下什么?”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不可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永泰县龙峰山下,大樟溪边矗立着一座庄严古雅的立雪书院,尽得“三溪水舞清凉地,树峰云争极乐天”的美妙景致。这是游嘉瑞退休以后历时5年的呕心沥血之作。据游嘉瑞介绍,“立雪”取自其先祖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意在激发后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尊师重教、艰苦奋斗。他说,一个人要成功,需要高人指点、贵人相助、个人奋斗和成败考验。这是游嘉瑞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立雪书院目前已经被列为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州市青少年德育基地。
在这里,不仅能够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能感受到程朱理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游嘉瑞从大自然中悟出诗有诗道,书有书道;石有石禅,道法自然。在创作活动中,形成了“云无定蒸蒸千万,书无定法法自在”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大多是书写自撰的诗文,诗书笔墨交融。他书写的楷书《石竹叙》、草书《苦笋颂》等作品被称之为非志趣高雅者难撰书。他的作品被镌刻在泰山等大山名胜古迹之上。1999年游嘉瑞被评为中国百杰书法家。
如果说书法体现了游嘉瑞的大气磅礴,那么,他的篆刻艺术堪称奇伟瑰丽,被称为“案头摩崖第一人”。在游嘉瑞看来小小石头是有生命的,他的篆刻作品追求一种“一画之势,可担千钧;一点之神,可壮全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1992年10月,游嘉瑞应美国华人协会邀请参加了当地华府中国城亚洲文化中心举办的游嘉瑞书法篆刻艺术展,被《华盛顿邮报》记者称为“有才气的书法篆刻家”。
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游嘉瑞有感而发,他说,将艺术推向一种至高的境界是我执著的追求,为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我“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人生目标。作为姓研会会长,只要能让海峡两岸及其海内外炎黄子孙看到自己的血脉源头是我最大的心愿;金瓯无缺,华夏一统是我最大的愿望。少年壮志当拿云,老骥伏枥更奋蹄。我愿在我现在的事业上站好最后一班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