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锡堃祖籍地和宗族渊源关系考证
一、游锡堃简介
游锡堃,1948年4月出生在宜兰县冬山乡太和村。1981年当选台湾省“议员”,踏入政坛;1989-1997年连续两届担任宜兰县长。当时,李登辉想邀请其出任“交通部长”,但被拒绝。后游离开宜兰,加入陈水扁竞选团队,原本安排他当台北市副市长,不料陈竞选连任时败于马英九。1999年,游锡堃当上民进党秘书长;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出任“行政院副院长”,但因“八掌溪事件”被迫下台转任“总统府秘书长”。2002年出任“行政院长”,组成了“战斗内阁”,登上了个人政治生涯的高峰,一跃成为陈水扁的接班人。2005年卸任“行政院长”。12月,为参加民进党主席补选,辞去台当局“总统府秘书长”及民进党中常委。 2006年1月15日当选为民进党党主席。2007年9月27日,因遭到台检方起诉而辞去党主席。
游锡堃为人内敛谦逊,做事比较踏实,担任宜兰县长和所谓“行政院长”期间,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游锡堃坚持民进党的“本土化”策略和“台独”精神,特别是2007年以来,发表一系列激烈的台独言论,包括:
①宣称民进党推行的“新宪”不排除有变更“国名、国旗、国歌”的可能性;民进党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台湾维持现状就是慢性自杀;“四不一没有”“不该继续存在”,“必须改掉”。
②强调两岸之间必须维持军力平衡。“必须拥有足够的反制能力,与对岸保持武力平衡”,“如果你打我一百颗飞弹,我也能打你一百颗飞弹”,“你打台北、高雄,我至少也可以打上海”,这样“台湾就会很安全。”
③强调两岸“一边一国”,若中国大陆有意用“反分裂国家法”反制“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公投案,将对“台湾主权”造成伤害。
二、姓氏源流
游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比于中华其他姓氏,游(Yóu 遊)姓源流单纯。一般认为游姓源出自姬姓,是以祖上之字命姓。从《元和姓纂》一书考证,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古代的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带,国都设于新郑。话说春秋时期,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传至郑穆公,郑穆公生13子,第八子偃,字子游,生于公元前632年,为郑国宰相。他的孙子皈“以王父字为氏”,遂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称游姓,故可以认为子游就是华夏游姓的始祖。后世的游氏家族,既然是传自郑国的公族,则诚然是圣君周文王姬姓的后裔。
nextpage
三、迁徙分布
(一)游氏在各地的分布情况
由于历史原因,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广东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浦、宁化、明溪等县市。本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台湾游姓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在分布较多的县市有台北县、市及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
(二)游氏迁徙入闽
据已发掘的史料记载,早在先秦以后,我国中原人民就已开始迁徙入闽。游氏也是其中一支。如宋代卓越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游酢(字定夫,公元1053年-公元1123年)就是福建游姓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继游酢、游醇兄弟之后,南宋时期的游倪、游开、游儆、游九言以及明代的游朴、游居敬(公元1059年-公元1570年)等都是游氏的佼佼者。但游氏究竟自何年何地迁徙入闽,目前仍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二三郎入杭
关于游氏入闽,最盛行一说是“二三郎入杭”。自子游传至游道保,讳匹,号五丈,当李唐世乱之时,道保南迁南闽剑州建阳禾坪村(今长坪村),建家立业,子孙繁衍,分布江西之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到南宋时,因兵荒马乱,游氏68世祖,字文珀,号二三郎(约生于公元1131年)于公元1175年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来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
始祖文珀,妣钟氏,生二子,四一郎、四二郎(四二郎外迁失考)。四一郎妣陈氏、范氏,生九子,称“九子游”,裔孙分布海内外,外迁裔孙比家乡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瓜瓞绵绵,前贤后秀,英才辈出。“九子游”分发概况如下:
长子五十郎,妣林、谢二氏,世居上杭胜运里阔滩坝头,裔孙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广东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浦、宁化、明溪等县市。
nextpage
五一郎,妣廖、赖二氏,迁上杭古田,后裔一部份迁邻乡步云上福村,另有一部分又迁往漳州绿竹园和长汀等地。又有一部分迁广东的始兴、南雄等地。
五二郎、五三郎,迁江西抚州临川大路下。
五四郎,妣谢氏,迁上杭县梅溪寨,分支蕃衍上杭尧埔、同康、洋乾等乡村及福建省将乐县、广东省广州、浙江省等地。
五六郎迁上杭县蓝溪黄潭、曹田村,后分支迁南靖县游坑村,该处建有“广平堂”祠宇。
五七郎,妣孔氏,迁永定县金丰月流夏圳背建基立业,生二男,长子乐水(三十郎)元配王三娘,继配李氏,迁漳州市尾;次子乐山(四十郎),妣邹、赖、江三氏,生四子:五九郎、六三郎、念四郎、念季郎。五九郎迁永定大溪乡开基创业,裔孙外迁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甚多,广东、江西、浙江等省也不少;六三郎,妣余三娘,迁平和县秀峰乡,裔孙又迁广东车岭、下樟创业;念四郎妣曾、杜氏,迁诏安县秀篆乡,后裔孙分支迁广东及台湾彰化、台北、宜兰、桃园等地;念季郎(又名存化),妣余氏,迁永定大排、洪源,裔孙繁衍于龙岩、漳平、南靖,台湾之基隆、台北等地。纵观五七郎之裔孙枝繁叶茂,人口达数十万之众,是客家游氏的一大脉系。
五八郎迁居广东省之揭阳、汤田等地。
五九郎迁居广东之三饶、洽山、始兴等地。
2.南、北支之说
据福建《莆田紫霄圭浦游氏家乘》(民国三年游榆、游培修订)记载:“吾宗自西晋迄隋世居广平任城,唐中叶植、匹二公兄弟自任城、颍州徙婺源后徙入闽分为二支,植公居闽莆田紫霄(今莆田市西天尾镇圭浦)是为南支始祖,匹公居闽建阳长平是为北支始祖。”《溯原志要附》:“植公本广平任城人,前五代拓拔魏尚书右仆射文贞,讳肇公八世孙,仕唐中叶,为泉州别驾转大理寺评事,乐莆田紫霄岩山水遂家焉,是为南支始祖。其生卒茔墓痛莫考矣”(植公行略)。“匹公与植公胞兄弟,别号金玉,一云字五丈。建阳谱载其博通地理诸书,卜居建阳长平,后裔极盛,殆以精于堪舆而地灵人杰”(匹公行略) 。
nextpage
在游一鹗《游氏源流序》(匹公第十三世孙,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丁未六月作)中提到:五丈者(游道保),乃游肇尚书八叶之孙也!其始居南京,兄弟四人,位实居长,三弟俱入仕,而五丈素称文雅,乃不见用,喟然叹曰:“道之兴废,莫非命也!”遂博考阴阳地理之书,周游四方,至长平视其山水之势而曰此间山富水贵,若久居之,子孙当盛且富,因草治屋宇于洲坊而居焉。是时,长平皆虞公所有,号曰“虞公墩”。虞公乃世居洲头,每因暴水所患,思欲徙矣,闻五丈善阴阳之术,问之曰:“吾居濒水,不宜久居,烦择佳所而移之。”五丈曰此地可矣!公弗听,竟移之。已而,五丈公遂娶虞氏,生一子曰吴,性质颇美。国朝兴,封卿将,后迁镇使,娶陈氏,生二子。游氏本支自此蕃衍,虞公墩遂易为“游坊”矣。自时厥后,簪绂盈朝,兄弟俱入太学,而御史出典四名,至九世孙酢与兄醇俱受业于伊洛之门,致程夫子之叹,发明正学,载道而南归者。又有高捧乡书、题名雁塔,如今日之纡朱曳紫者,未历枚举,族系源流端有来矣!
以上两种谱牒记载都确认福建游氏的发源地是在我国北方的“广平任城”,入闽始祖为游植、游匹二人,游植居福建南部莆田为南支始祖,游匹居福建北部建阳为北支始祖。入闽的年代应该是唐中叶之后或唐末。这就是史传的南支(莆田)、北支(建阳)之说。
3.王、游同宗
在福建漳州的诏安县,有一座“龙潭家庙”,它是王、游两氏共同的家庙。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两家同拜一座家庙,共有一个祖先。这就不得不提到福建和台湾之间独特的姓氏——王游氏。
话说明朝年间,王、游两姓来秀篆开基,由于当时游姓人丁较少,王姓肇基始祖王念八(即王惟良)就将其子王先益,过继给游氏肇基始祖游念四之孙游信忠为嗣,后来王先益改姓游,子孙繁盛,这一脉后裔遂称“王游派”。他们分居于龙潭、溪唇、北坑、安美、拱涯洋一带。传到第五代,游氏裔孙四个健儿,追随抗倭名将俞大猷,加入剿倭队伍,消灭倭寇,保卫家乡,立下殊功。俞将军褒奖他们,赐给匾额,亲笔大书“四勇奇勋”四个大字。游氏族人就在龙潭建起祠堂,命名“盛衍堂”,将这匾额挂在祠堂中堂。 “龙潭家庙”四个大字格外耀眼。大厅上供奉王游二姓秀篆龙潭家庙正门列祖列宗。每逢盛大节日,家庙门前悬挂两盏红灯,灯笼上大书“王”、“游”二字。
明末清初,秀篆游姓很多人入台建基立业,分布在台北、宜兰、桃园等地,人丁兴旺。台湾从这边秀篆乡迁过去,单单清游的十多万人,王游的也有十多万人,当时去台湾都是带族谱去,族谱里面把游字分为(两种),三点加是“才”字,加上人和子,叫三才人子游。清游的,三方人子游。
nextpage
但是,秀篆的王氏,从王先益过继给游姓后,一直发展不顺,人丁不旺。于是,在台湾的游氏第十三世裔孙游祖送,于清乾隆年间从台湾返回秀篆龙潭,过继给王姓为嗣,改姓王。后来由王祖送传衍的一脉王姓,人丁兴旺起来,也以龙潭家庙盛衍堂为宗祠。从此,王、游两姓不分彼此,同祀一座祖庙了。这座建于明朝隆庆年间的王游姓祖庙,是海峡两岸王游氏共同奉祀的一座宗祠。“盛衍堂”金匾高挂堂上,与台湾赫赫有名的“王游”一脉血肉相连。
王祖送当年从台湾带回的茶树、柳树和罗汉松,种植在龙潭家庙附近,二百多年来,王、游子孙把这些树当作祖宗产业,悉心保护。后来秀篆的王姓子孙也跟游姓子孙过台湾去发展,闽台两地王游两姓子孙们交往中,血浓于水,愈加亲密了。闽台两家亲,一年一度大聚会,祖祠中许多碑记,铭刻下两姓血脉亲情,两姓子孙珍惜保管,永存纪念。
(三)台湾游氏考略
游氏在台湾的姓氏人口中排序第三十五名。游姓人家,遍及全台,最多的是台北一地。在大陆各地享有盛誉的游氏,大致是在清朝初期,从福建到台湾开基的。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有一位漳州人游文昌与赖、曾、王、瘳、林等姓,入垦台北县新店镇顶城里。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又有游姓诏安人,入垦台北县莺镇凤鸣里。嘉庆三年(公元1799年),另有游、施二姓入垦今台北县万里乡磺碑村溪子等等,他们的入台定居,使台湾的游氏越来越多。
虽说游氏在全台姓氏人口中不占有重要位置,但在台湾宜兰游氏却排名第七位。更特殊的是,宜兰的游氏家庙有五处,占全县家庙总数的三分之一,一个县单一姓氏的家庙有五个,也十分罕见,所以宜兰是台湾游氏族人与家庙的大本营。
在台湾也有王游、清游之分。以宜兰的游氏家庙为例,宜兰市的“立雪堂”、员山的“余庆堂”、冬山的“东兴堂”是“清游”;宜兰市的“盛兰堂”、壮围的“追远堂”是“王游”。
今天台湾政要游锡堃就是游酢后裔,其祖地是漳州市诏安县秀篆镇埔坪村,祖厝是东升楼。
nextpage
四、诏安秀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及两地游氏宗亲交往
(一)秀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诏安与台湾一衣带水,距澎湖98海里,距高雄164海里。自古邑人赴台多由梅岭半岛的宫口、南门或东山岛的铜陵、宫前、澳脚、前何登船,出诏安湾,横渡台湾海峡,快则一日,慢则两昼夜,便可抵达台湾的红毛、梧栖、笨港、布袋、鹿耳门、安平、打狗等港口。自宋代来,就不断有诏安先民往澎湖渔猎。此后元、明、清陆续都有当地居民迁往台湾。可以说,诏安人为台湾的开发、建设、繁荣做出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陆人赴台基本中止。直到1987年,诏安县才开始有人申请往台湾定居。至1996年,祖籍诏安县的移民及其后裔多达75万人。其中民国1年-34年去台的110人,民国35年之民国38年9月有1963人,1949年-1988年有45人,1989年-1996年寓诏台胞获准返台定居35人。1996年,全县台属(按习惯认定,有直系亲属的不计旁系亲属,有血统关系者不计姻亲关系)共有2,854户16,488人。此外,在诏安定居的台籍同胞24户45人。
诏安人移台后播迁的一般规律是由南而北,自西向东。西岸人口远胜东岸,又以东岸南部最多,中部次之,北部又次之。17世纪20年代较集中在台湾西岸南部平原一带,18世纪30年代,沿西海岸延伸至北部基隆一带。平原先行垦拓后,接着向贫瘠的丘陵过渡。19世纪70年代,通向台湾东部的南、北、中3条道路开通,使迁台人口由西部大量转向东部山区。
在开发台湾活动中,形成血缘关系或地缘关系的聚居区,有的居留地则以祖籍乡村或宗族姓氏命名。有以诏安命名的彰化市“诏安厝”(后分称河美镇诏安里、铁山里)、台南县的“诏安厝”(白河镇诏安里、莲潭里)、云林县的“诏安里”及嘉义县的“诏安寮”等。
由诏安入台的姓氏不少,明清时期,入台开基的诏安人有陈、林、沈、许、黄、李、张廖、王游、游、罗、吕、柳、田、钟、涂、张、蔡、吴、赖、徐、丘、邱、翁、蓝、卢、胡、何、江、庄、高、肖、潘、朱、阮、程、蒲、刘、谢、官、陈蔡、周、叶、薛、余、杨等46个姓氏。许多姓氏经过数百年繁衍,已经成为泱泱大族。
诏安台胞的根在大陆,尽管岁月移易,山海阻隔,对祖家故土却一往情深。诏安人东渡台湾之时,往往从家乡带去祖宗的香火神主,在新居地置龛建祠供奉。此外,许多移居台湾的诏安人,在带去祖宗牌位的同时,还带去祖地的神祗,作为新居地的乡土保护神。
诏安台胞有爱乡的传统。台湾盛产大米,清至民国, 故乡遇有灾歉,台米便成为接济乡亲的粮源之一。官陂、秀篆寓台宗亲时有汇款故乡。从1988年至1996年,诏氏台胞在家乡投资设立三资企业共45家,涉及食品加工、饲料、竹木、皮革、石材、机械、五金、旅游、养殖等行业,有力地推动家乡经济发展。
nextpage
(二)诏台两地游氏宗亲交往情况
诏安去台同胞不但通过共修家谱、族谱记载血脉亲缘,而且口碑相传,让子孙后代常记祖籍地。自清至民国时期,台胞的寻根认祖活动从未停止。
近年来,大陆加强了对于海峡两岸的姓氏研究。由于前台行政院长、民进党前主席游锡堃的缘故,诏安的游姓引起众人注意。
1. 诏台两地游氏源来
根据秀篆游氏宗亲会出示的直系族谱资料显示:自二三郎入杭,其子四一郎之第七子,五七郎(游氏七十世)迁入永定下洋镇月流村。传至念四郎(游氏七十二氏)则由月流村迁入秀篆,成为秀篆游氏开基始祖一世。清代嘉庆年间,秀篆游氏第十二世游东山随游氏家族300多人迁到台湾宜兰县冬山乡太和村,成为游锡堃一系的台湾开基祖。游东山于乾隆年间在台过世,道光年间,其子孙又将他的尸骨迁回诏安祖籍地埋葬,因此游锡堃这一系的开山祖(游东山)实际上还葬于诏安秀篆埔坪村。游锡堃是游东山第九代孙,是秀篆开基祖第二十代孙。
迁往台湾的秀篆游氏族人在宜兰兴建祖祠“东兴堂”,取“东渡兴旺”之意。目前东兴堂派下裔孙约一万多人。游锡堃每年都要到东兴堂参加例行祭拜,每有升官也要入祠堂焚香谒祖。
2. 台湾游氏宗亲回乡祭祖情况
1989年,台湾游氏子孙开始到诏安秀篆祖籍地寻根谒祖。1990年11月,宜兰县东兴堂宗亲首次组团回乡祭祖,并决定在秀篆东升楼建祖祠,回台后即集资456万元人民币,于1991年派专人回诏安祖籍地主持兴建祖祠,取名“锡祉堂”。祖祠完工后,宜兰游氏宗亲还陆续捐款人民币3万多元作为维护、管理费用。10多年来,台湾游氏宗亲先后共捐资100多万元用于修建和维护“锡祉堂”,出资重修了秀篆祖地的盘石楼、龙潭家庙等祖祠与一些祖墓,还捐款人民币3万元修建埔坪小学。游氏宗亲基本上每年都有组团到秀篆祭祖,每次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
3.游锡堃家人多次回秀篆祭祖
1990年11月,游锡堃母亲黄秀菊、胞弟游锡贤曾随团同到秀篆祭祖。修建祖祠时,黄秀菊、游锡贤分别捐新台币5,000元作为修建费用。1993年8月15日,游锡贤夫妇曾随团回乡祭祖。1998年5月6日,黄秀菊、游锡贤随团回乡祭祖。2002年9月7日,游锡贤随团回乡祭祖。2005年5月,游锡贤第五次随团回乡祭祖。
4.游锡堃对诏安游氏宗亲表现积极态度
1991年游氏宗亲兴建祖祠“锡祉堂”时,时任宜兰县县长的游锡堃捐出新台币1万元作为修建费用,并为该堂亲笔撰写柱联“东耸云霄宫墙原绮丽,升腾海峤家道更丰融”,祖祠竣工后又送一块牌匾“祖德流芳”,均落款“宜兰县县长第廿代裔孙锡堃”,并再次捐资5,000元作为祖祠的维护、管理费用。2002年游锡贤祭祖返台后,把在家乡所见所闻转告游锡堃。游锡堃对此很感兴趣,表示有机会要回家乡探亲、祭祖,并为家乡建设出力。
nextpage
5.诏安游氏宗亲对游锡堃及其家人的看法
游锡堃为主祠题匾诏安游氏宗亲会长游文锦表示,游锡堃一家对祖厝都很好,游锡堃之弟游锡贤返乡时,与当地宗亲开了座谈会。乡亲们还希望透过游锡贤向游锡堃传达希望:为两岸和平与最终统一多多出力。每次台湾游氏返乡祭祖都心怀诚意,游锡堃母亲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亲自爬山去拜祭祖坟。游锡堃本人原本也期望在做完第二任的宜兰县长后择机返乡,但后来一直忙于新的工作而无法成行。
据访谈,家乡亲人对于游锡堃曾任过民进党主席一职并没有表现出太多异议。他们普遍认为,游锡堃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台湾政坛当选党主席,证明他个人还是很有能耐,这也是游氏家族的荣耀。当然,乡亲还是希望游锡堃未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更多地为家乡着想,为家乡建设出力,为促进两岸统一出力,不要进行与民心民愿相违背的事情,那样会成为招人唾弃的对象,家乡亲人也面上无光。
6.诏安游氏宗亲会对台交流情况诏安游氏宗亲会于1988年成立,会长游文锦,原秀篆镇企业干部,现已退休。每年回乡祭祖的台湾游氏宗亲都由诏安游氏宗亲会出面接待,两地之间保持长期联系。2003年3月,游锡堃母亲去世,诏安游氏宗亲会还打去唁电并送花圈。2005年,游氏宗亲会以“恳亲会”名义,邀请福建统战部原副部长游嘉瑞、诏安游氏宗亲会会长游文锦等人以文化交流名义到台湾观光旅游,但未获台湾方面批准。另据游文锦介绍,2005年12月,游嘉瑞曾随团前往台湾参访。目前,诏安游氏宗亲表示积极争取再前往台湾和游氏宗亲会面。
五、结语
通过多日在诏安县及秀篆宗亲的深入走访,仅仅通过总结诏台两地游氏渊源,即可证明台湾的游氏一族不是所谓“本土人”,而是大陆移民的后裔。以小窥大,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任何人所不能否认和割裂的事实。相信通过类似的实地的亲缘研究,可以更加清楚认识两岸的多元联接,戳破所谓“台独”的理论根基,进一步加深两岸人民的感情,从而维护两岸友谊与和平。
------资料来源【闽台地缘关系研究文集】
(责编:陈世平)